评价增强CT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的诊断效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评价增强CT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的诊断效能

王平

湖南省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八医院)放射科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评价增强CT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的诊断效能。方法:我院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口腔癌下颌侵犯患者40例,并以该40例患者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根据侵犯类型对患者进行划分,包括外周侵犯型患者18例,设为A组;中心侵犯型患者22例,设为B组,对患者进行CT诊断及手术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的CT骨侵犯范围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其中A组患者低(1.30±0.45)cm;B组低(2.50±1.40)cm。结论:增强CT诊断评估口腔癌下颌骨的侵犯范围,使得下颌骨切除具有适当性,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对患者生理及心理造成的伤害。但易出现假阴性结果,需加以重视。

【关键词】增强CT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诊断效能

口腔癌具有侵袭性特征,在治疗时需加以重视。同时口腔癌术后易复发,患者预后较差,有关数据表明,手术治疗后患者复发率可高达30%,需引起重视[1]。下颌骨是常见的侵袭部位,对于口腔癌下颌骨侵犯患者,需接受相应的手术治疗,切除肿瘤,避免病情进一步的恶化[2]。在治疗过程中,如何获得相关的安全边缘一直引发思考。以往,需对下颌骨进行切除,对患者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可发现虽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但只要对下颌骨受侵犯的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并切除有关部位,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值得肯定的,而并非完全切除下颌骨[3]。CT诊断在口腔癌下颌骨侵犯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进行相关调查,现作下述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口腔癌下颌骨侵犯患者为例,男女人数分别为24例及16例,年龄范围为40~68岁,平均年龄为(45.4±2.1)岁。该40例患者均将接受下颌骨阶段切除术治疗,并在治疗前均将接受CT诊断,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在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诊断,我院使用的仪器为美国GELightspeed16螺旋CT扫描仪。指导患者取仰卧位,进行轴位扫描,设置扫描参数为120kV,130mA,持续时间1.0s,矩阵

512×512,层厚1.25mm,螺距0.94,然后进行VR重建以完全显示患者下颌骨被破坏的范围。

在进行诊断后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进行全麻处理,并行下颌骨切除术。并在手术治疗结束后切取下颌骨标本,并制作为石蜡切片并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将检查结果与之前的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以评价增强CT扫描的应用价值。

1.2.2病理学测量方法

将患者下颌骨标本从骨膜剥离,并制作出长1.5cm、后0.3mm的薄片,将制作好的标本浸泡于福尔马林液中约12h。连续切片,将标本制成5μm的切片,在20倍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侵犯范围,并作相应的记录。

1.3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以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

A、B两组患者的CT骨侵犯范围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其中A组患者低(1.30±0.45)cm;B组低(2.50±1.40)cm。

3讨论

口腔癌是临床上的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疾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及致死率,若不加以重视,患者预后极差。口腔癌具有一定的侵犯性,口腔癌下颌骨侵犯较为常见,但对于下颌骨侵犯患者,其诊断、治疗等均将受到一定的影响[4]。在诊断上,通常将口腔癌下颌骨侵犯划分为T4等级;在治疗上,当出现下颌骨侵犯时,则需进行下颌骨切除。部分患者使用下颌骨箱状切除方式以保持下颌骨的连续性,但对于已经侵犯至下颌骨骨髓的患者,则需对下颌骨进行节段及半侧切除。患者术后生活治疗下降,引起临床重视[5]。由此可见,准确的诊断意义重大,否则可使得患者下颌骨不必要的切除。对于下颌骨恶性病变患者,虽以手术治疗作为首选方案,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保证患者的下颌骨连续,既对患者的外观,又影响患者的口腔功能。因此需对患者的手术范围进行准确的判定,减少不必要的颌骨切除,最大程度上减轻对患者口腔功能的影响[6]。且国外研究报道指出,对于切除的恶性肿瘤标本中,其实存在较高比例的标本并未受到肿瘤侵犯。这就使得本次调查的最终目的得到支持。

目前,临床上多通过CT诊断法对患者的肿瘤侵袭范围进行判定,的确,与其他影像学资料相比,如X线片检测等,CT诊断密度分辨率较高。通过CT诊断法,可对患者的病变组织进行明确的判断,充分显示患者的颌骨周围病变情况。而经过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外周侵犯型患者及中心侵犯型患者下颌骨受肿瘤侵犯范围的检查结果均小于病理学检查,其主要原因可能由于部分侵袭部位的骨矿物质丢失,因此CT的敏感性降低。也有相关文献报道指出,以CT诊断法检测颌骨肿瘤,其假阴性发生率约占30%,需加以重视。此外,当患者伴有根尖或牙周等疾病时,若或存在炎症反应时,均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假阴性出现的主要原因由于骨侵犯的范围较小,在进行增强CT扫描时无法准确对位,并通过减小CT增强层厚加以改善。而有关文献报道指出,当采用较小的层厚时,假阴性几率将明显的降低。当口腔癌侵犯了下颌骨骨髓,此时下颌骨侵犯范围会增加,通过增强CT扫描不容易错过侵犯的区域,进而减少假阴性的几率[7]。因此在诊断颌骨骨髓侵犯时可应用增强CT诊断,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记几率。

综上所述,增强CT诊断在口腔癌下颌骨侵犯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诊断可对患者的下颌骨切除范围进行一定的估量,避免手术过度切除而对患者预后所造成的影响。但值得注意是,虽然增强CT具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其诊断准确度不能够达到100%,因此在诊断过程中需加以重视,尤其对于下颌骨侵犯患者,需进行多次检测,避免漏诊而导致后期复发转移等,保障手术治疗的成功性。

参考文献

[1]安常明,张彬,徐震纲等.口腔鳞癌患者下颌骨受侵的术前诊断和处理[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4(6):443-448.

[2]李唐,李春洁,门乙等.Meta分析评价全景片在口腔癌下颌骨侵犯中的诊断效能[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6,43(1):26-30.

[3]张秀春,刘国峰,万颖等.增强CT诊断口腔癌下颌骨侵犯的诊断效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5(30):142-142.

[4]段青云,贾暮云,张雄等.CT在口腔恶性肿瘤侵犯下颌骨中的定量诊断价值[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23(2):113-115.

[5]朴永男,黄美善,李喜等.探讨18F-FDGPET/CT在诊断口腔癌及中咽头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1):2370-2371.

[6]藕小平,张胜,吴渺夷等.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cN0口腔鳞癌颈淋巴清扫术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8):1262-1263,1285,封3.

[7]贾暮云,段青云,YUANRong-tao等.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CT同机融合在诊断口腔癌侵犯下颌骨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43(8):48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