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骨科患者不良情绪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心理干预对骨科患者不良情绪的疗效分析

熊瑞

(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骨外科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目的:研究对骨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其不良情绪治疗效果的分析。方法:选择我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6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在48~82岁之间,平均年龄65岁,其中住院时间在一周的22例,住院时间在两周的33例,住院时间超过一月的5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受伤程度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心理干预组患者经心理干预护理后的不良情绪程度显著降低。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患者不良情绪有明显改善作用,增加其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干预;骨科患者;不良情绪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5-0237-02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护理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它贯穿于病人住院的全过程,能较好的解决病人的负面情绪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在骨科,患者大多为外伤入院,既往体健,意外的身体伤害往往对患者的精神造成巨大的打击,加之疼痛、活动受限等,易造成患者紧张、焦虑、失意、悲观等不良情绪,传统的护理有时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所以加强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及时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全过程,尽快得到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住院的60位骨折病人,其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在48~82岁之间,平均年龄65岁,其中住院时间在一周的22例,住院时间在两周的33例,住院时间超过一月的5例。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受伤程度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从入院时给予常规的护理方法,包括告知患者住院的规章制度、探视制度和疾病的健康宣教,耐心解释和回答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满足一些合理的要求。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虽然患者的病例被系统的概括成一类共同名称,但患者从始从终是具体的、具有不同心理与生理基础的人。护理服务的对象是身心一体的患者而不是单一的疾病。所以要根据个体不同采取不同的个性化护理。

1.3心理护理干预的措施

1.3.1善于使用美好语言:语言是人们进行情感沟通的纽带,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能否取得对方的理解,注重语言技巧及艺术是很重要的[1]。护士与病人交流时应该注意礼貌,应该根据对方的职业予以尊称并主动问好,对待不同职业人群应该采取不同的语言及沟通技巧,以消除病人对于医疗内心的恐惧。要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同时,尽量采用安慰和鼓励的态度,让病人从内心上得到抚慰,从而接受相应的护理及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特别对于信心不足的患者,更应该使用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积极的配合各项护理及医疗工作。

1.3.2不要使用刺激性言语:患者本身因为疾病导致情绪不佳,如果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使用刺激性言语,会导致患者情绪更加恶化,对疾病治疗产生悲观情绪,情绪本身会加重患者疾病进程,导致病情加重,伤害患者身心,从而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1.3.3适当的心理暗示:患者本身对于医疗及疾病存在恐惧及抵触心理,医护人员在日常护理当中,应经常对患者予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说每天都夸赞患者精神面貌,身体情况都较以前有所好转,从而会让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增强了战胜疾病的把我。情绪好转,精神愉悦,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各项护理及治疗,从而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1.3.4坚持以开导为主的原则,开导是充分的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充分的信任患者的聪明才智,相信其对疾病能够有基础的认识。

1.3.5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进而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

2.结果

两组患者在心理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比较,从调查数据中显示,几乎所有的患者在人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但是在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后,观察组的不良、情绪的发生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患者无明显改变。

3.讨论

骨科创伤患者通常因为意外住院,平时身体状况一般较好,突然住院,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焦躁、忧虑、悲观、失望等,并且对于治疗期望值一般较高,容易导致易怒、烦躁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帮助患者尽快的转换角色,适应环境,更好的配合治疗。现代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不仅要求医护人员重视患者躯体上的痛苦,而且要求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意义已经逐渐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2]。实际工作中,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改变其行为与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向健康发展和康复。要根据不同文化层次、性格特点、社会背景等进行评估,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如表情、语言、动作,与患者多沟通,找出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总之,稳定患者情绪,对疾病的康复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苏秀菊,胡素芬,牛素梅,等创伤骨折病人的不良情绪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2):1016-1018.

[2]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