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足三里穴对于预防产后尿储留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针刺足三里穴对于预防产后尿储留的临床观察

王超1盛晓英2李萍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00)

(2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3001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预防产后尿储留的效果。方法:把100例顺娩产妇按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实验组于顺产后半小时予针刺足三里穴,对照组采用常规诱导方法促产后排尿。结果:实验组6小时内自解小便的概率达96.7%,对照组6小时内自解小便的概率为85.3%,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针刺足三里对于预防产后尿储留简单易行,能有效的促进产妇排尿,无副作用,效果满意。

【关键词】针刺;足三里;产后尿潴留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340-02

排尿活动本是一个正常的生理反射[1],但一些产妇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产后排尿障碍,主要症状有尿液充盈于膀胱而不能自行排出,憋胀难耐,内心不安,有时部分尿液从尿道溢出,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下腹胀痛的不适[2],耻骨联合上看见、触摸到膨胀的膀胱,按之有尿意,轻叩为浊音,B超测得膀胱大小及残余尿量可明确诊断。产后尿储留通常为急性尿储留,本病会增加产妇的痛苦,严重可致产后抑郁,所以本研究根据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探讨利用针刺足三里穴加传统方法对于预防产后尿储留的临床效果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5年4月—2016年5月我院顺娩后产妇100例,产前无尿路感染,平均年龄29.3岁,平均孕周38.4w,其中初产妇72例,经产妇28例,根据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奇数为实验组,偶数为对照组。两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评判标准

产后尿储留是指产后6小时内出现的排尿功能障碍,使膀胱不能顺利的排出尿液,残余尿量>100ml[3],尿液长期储留膀胱会明显增加感染的危险性[4],本临床观察是通过对顺产后产妇针刺足三里穴,根据排尿时间及尿储留的发生与否来评判此方法对于预防产后尿储留是否有效。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物理方法,例如听流水声、热敷小腹及膀胱、心理疏导、开塞露纳肛等方法;实验组采用穴位针刺法加传统方法,产后半小时,产妇平卧位,屈膝,取足三里穴,常规消毒后用毫针直刺所取穴位(1~2寸)产妇出现强烈针感(局部酸、麻、胀或向四周放射),即“得气”,同法针刺对侧穴位,“得气”后留针15分钟。

1.4收集数据

记录每个产妇分娩时间、针刺时间、第一次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及排尿后宫底高度。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两组产妇产后排尿时间经χ2检验比较,χ2=18.53,P<0.01。

2.结果

经临床效果观察,实验组平均排尿时间为2.86h,平均残余尿量为37.6ml,对照组平均排尿时间为3.35h,平均残余尿量为58.7ml,两组结果比较,实验组排尿时间、残余尿量均小于对照组,即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加上针刺足三里穴来预防产后尿储留的效果更佳,对比结果见表。

表产后尿储留影响因素的比较

3.讨论

3.1原因

产妇产后虚弱,气血不足,不习惯床上排尿;产后会阴侧切或裂伤造成伤口疼痛,担心伤口裂开、感染;产程延长,胎儿偏大,胎先露持续压迫膀胱三角区,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张力变低;阴道顺娩后,腹压下降,膀胱容量增加,括约肌张力差,敏感度降低,导致排尿无力;产前、产时应用解痉镇静药物,降低神经反射等原因造成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紊乱而发生产后尿储留。

3.2并发症

产后尿储留可以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急性产后尿储留若处理不当会转为慢性尿储留,增加产妇精神负担;子宫收缩不良,宫底下降缓慢甚至抬高,导致大量出血,严重者有切除子宫甚至危及产妇生命的危险;延迟乳汁的分泌,耽误早期哺乳,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5];影响产妇睡眠质量,造成产妇睡眠障碍,不利于身体各项机能的恢复[6];尿液储留于膀胱,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继发尿路感染;远期尿储留会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反流,以致肾盂积液,继发肾脏疾病。

3.3机理

产后尿储留在属于中医学“癃闭”的范畴,主要病位在膀胱,与诸多脏器功能密切相关[7]。产时膀胱持续受压,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降浊,清热利湿;产后气血耗损,肾气亏虚,三焦通调水道功能减弱,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畅;产后气血亏损加之忧思忧虑以致脾气不升,浊阴不降,水道不通;产后情志不舒,气机不畅,膀胱气化失司,造成尿液储留。足三里为百病皆治之要穴,阴阳脉气所入,有调理脾胃,益气养血,固本化元,通经活络,协调阴阳的作用,通过对足三里穴的刺激,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推动膀胱气化,达到舒缓膀胱平滑肌及尿道括约肌的作用,对膀胱功能障碍有明显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8]从而达到预防产后尿储留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晏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尿潴留73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5,07:63.

[2]肖建平,龚健,梁喜,等.早期干预对产后尿潴留患者近期尿失禁发病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4):4987.

[3]姚明辉.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4-45.

[4]袁志强,龚瑾.中西医防治妇科术后尿储留研究进展[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1,(2):74-76.

[5]殷晓曼,薛会.针灸疗法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光明中医,2015,09:1954-1955.

[6]乔正艳.初产妇产后尿潴留与睡眠障碍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5,10:69.

[7]姜学亮,李彦,李真.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106例[J].河南中医,2013,06:949-950.

[8]张颖君.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1,07:50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