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例腮腺肿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11例腮腺肿瘤患者围术期护理体会

贾雨薇

贾雨薇(内蒙古包头市肿瘤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30)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8-0312-01

【摘要】报道11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有1例发生切口出血,2例发生面神经麻痹,经及时治疗后均好转。总结出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术前采取正确的心理护理,做好疼痛护理,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切口护理、口腔护理,加强对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腮腺肿瘤围术期护理

腮腺肿瘤以中青年患者多见,一般年龄20-55岁,男女性均可发生。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我科自2007年1月-2009年5月共收治腮腺肿瘤手术患者1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1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为63岁,最小为17岁,平均年龄为38岁。临床表现为肿块固定8例,疼痛5例,面瘫4例。11例全部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行腮腺浅叶切除术5例,全腮腺切除6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神经麻痹,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发生切口出血,及时处理后无继发出血,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数有焦虑、抑郁心理,心理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密切关系,所以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辅以良好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使患者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轴趋于平衡,对肿瘤患者的术后康复有重要的作用。本组4例患者表现出抑郁心理,住院期间进行耐心的解释,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介绍成功的病例,使其做好心理准备,以改善患者术后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尽早康复。

2.2疼痛护理

本组有5例患者出现疼痛,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术前应用利多卡因做局部注射,术后易出现反应性血管扩张性出血,加上残留腺体仍会在一定时间内分泌涎液,以及摘除瘤体及腺体后均有空腔存在,术后必须引流[1]。引流管要保持通畅,翻身时健侧卧位,避免扭曲、折叠、压迫,妥善固定;同时密切观察引流量、色、性质的变化,一般12h引流液不超过250ml,色泽逐渐变浅,量由多到少。短时间内引流量较大且色泽鲜红,要警惕切口内出血,及时报告医生采取措施,若引流液为乳白牛奶状时,应考虑乳糜漏,应报告医生拔除负压引流管,局部加压包扎。本组有1例术后2h内引流量达300ml,呈血性,立即解除负压,及时通知医生,应用止血药物,更换术区敷料,加压包扎[2],无继发出血。切口疼痛护理:术后应该常规给予止痛药,而不是等到疼痛难以忍受时再给药[3]。同时告诉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是随着肿瘤进一步的侵犯神经越来越痛;而后者一般24h内疼痛比较剧烈,之后则会逐渐减轻,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恐惧心理。

2.3口腔护理

由于使用阿托品,患者口腔黏膜干燥,自洁能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因此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术后第1天由护士做口腔护理2次,进食后用口泰漱口剂漱口;术后第2天始指导其用软毛牙刷刷牙2次/d,进食后用口泰漱口剂漱口。5例张口困难者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整个操作过程动作轻巧、细致,切忌粗暴,以免引起伤口疼痛。本组未发生口腔感染。

2.4饮食护理

充足的营养对患者早日恢复健康,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有重要影响[4]。为保证患者每日合理的肠内营养摄入,术后禁食6h后予流质饮食,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术后4d起进半流质饮食;不足部分经静脉补充,以保证机体营养的需要,促进伤口愈合。

2.5面神经麻痹的护理

按医嘱给予VitB12、VitB1等神经营养药,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表情肌功能训练。本组有2例发生面神经麻痹,予对症治疗后,2例患者均在半年内恢复正常。

3出院指导

3.1饮食:向患者说明每日摄取足够的水分、进食高蛋白及高营养饮食的意义,避免吃过烫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3.2口腔卫生:嘱患者饭后漱口,早晚用软毛牙刷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3.3定期复诊:嘱患者定期来院检查。

3.4休息与活动相结合:过去常常告诉患者术后多休息、少活动,Schwantz报道体育锻炼与疲劳呈负相关,每天都进行有规律的、低强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等。

3.5指导患者自我护理:鼓励其自理生活饮食起居,逐渐参与社会活动,家属关注、支持、照顾患者,特别是心理支持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梁利荣,赵士芳,杨卫江.腮腺术后负压引流与正压引流的对比研究[J].口腔医学,2003,3(6):356-357.

[2]郑欣,石秀英,罗亦民,等.颞下咽侧区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0):29-30.

[3]聂娟.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1996,11(1):6-8.

[4]王丽姿.伤口愈合的相关营养因素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