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艾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观察

王云蒋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江苏连云港222004)

【摘要】目的:探讨艾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4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选择其中20例患者给予胃脘痛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外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艾慈灸联合耳穴贴压法中医护理干预为观察组。干预周期10天,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果显示缓解、显效、有效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艾慈灸联合穴位按摩法中医护理干预,能明显缓解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慈灸;穴位按摩;脾胃虚寒

【中图分类号】R2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315-02

胃脘痛简称胃痛,古称心胃痛、心痛等,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它是由于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的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1]。主要有湿热中阻、脾胃虚寒、肝气犯胃、饮食伤胃等症型。胃脘痛中以脾胃虚寒型最多见,多由久病体虚、饮食不调而诱发。临床表现为胃脘隐痛,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手足不温,得温得热则痛减。临床遵循“寒者热之”治疗原则,采用艾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5年1月-2016年1月40例经中医辨证分型诊断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对其中20例患者给予胃脘痛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外20例给予艾慈灸联合耳穴贴压法中医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女性患者13例,男性患者7例,年龄最大70岁,最小42岁,平均年龄(47.01±4.26)岁。对照组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46.10±4.45)岁。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生活起居、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知识宣教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基础上给予艾慈灸联合耳穴贴压中医护理干预:(1)患者取仰卧位屈膝,保存病室温湿度适宜,注意遮挡,冬季时做好保暖措施。(2)打开艾慈灸包装,取出膏药贴敷于腹部,取穴中脘或神阙,温度控制在40℃~60℃,持续时间大于10小时,每日一帖。避免压迫放置热敷部位,避免长时间放置同一部位,有皮肤过敏现象应立即停止使用。(3)耳穴贴压:操作前评估患者耳部皮肤、过敏史、女性月经史等禁忌症。取穴肝(耳甲庭后下方)、胃(耳轮廓消失处)、脾(耳甲庭后下方,耳轮廓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的中点)、神门(三角窝内,对耳轮脚上下角分叉稍上方)[2],取穴正确后用75%酒精消毒取穴侧耳廓皮肤,待干后,用镊子取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贴压,每日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0~20次或1~2分钟,隔日更换对侧耳廓贴压,10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效果。治疗过程中如果有脱籽现象及时补籽。

1.3疗效评定标准

(1)痊愈:症候全部消失,半年~一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有好转。(2)显效:主要症候消失,半年~一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好转,参考症状、体征改善。(3)好转:主要症候基本消失,半年~一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改变不大。(4)无效:主要症候无变化,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无改变[3]。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检验,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t检验,计数资料有序变量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无序变量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11例(55%),显效5例(25%),有效3例(15%),无效1例(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完全缓解5例(25%),显效3例(15%),有效4例(20%),无效8例(40%),总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n(%)]

3.讨论

中医认为胃脘痛主要与气机不畅、脉络痹阻、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多由寒邪犯胃、肝气郁结、饮食停滞或脾胃虚寒引起,临床上常以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最为常见。此症,中阳不足,脾寒胃弱,寒气凝滞,故胃中冷痛;中阳不运,阴寒上逆,故吐清水;得热得按,有助于阳气的运行,故痛稍减;阳气不能运行于四肢,故肢冷身倦;脉细缓无力为中焦虚寒的征象。治疗采用益气温阳、和胃止痛辨证施治法[4]。

艾慈灸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辨证取穴,通过皮肤腠理而起作用,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除邪和扶正强身的功效。由于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体,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作用,所以不仅能改善局部病变,还可通过经络达到医治内脏及全身等病变、调整和提高机体功能的目的[5-6]。中脘为足阳明胃经经气聚集之处,为胃之募穴,又为八会穴之腑会,可调理中焦之气机,健脾和胃,通降腑气。艾慈灸贴敷神阙穴,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之功效[7]。

耳穴贴压取胃穴以和胃降逆止痛,选脾意在健脾和胃,使脾气升而胃气降,配神门以镇静、消炎、止痛,肝穴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诸穴相配发挥健脾、和胃、理气、消炎、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取中医护理技术艾慈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不仅达到治本的目的,而且还提高了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了传统中医药服务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李艳,赵进东等.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徐经世诊治胃脘痛临床经验[J].中国杂志,2014,(11):912-915.

[2]刘婷.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耳穴埋豆治疗肝胃气滞型胃脘痛的护理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7,4(4):732-733.

[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S].400-401.

[4]沈小淞,黄玉娟,苏雷胜.中医药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6):67-68.

[5]钟绍敏,朱启梦,邹艳红.寒性胃脘痛的艾灸治疗与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2014,(10):1956-1958.

[6]李琼仙,赵帆.艾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6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02):40-41.

[7]张雅丽主编.现代中西医护理操作技能[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