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3

幼儿家庭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菁怡

幼儿家庭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菁怡(苏州园区尚城幼儿园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美术作品是孩子们表达的另一种语言,通过充分的观察、感知、想象、创造才能得到的发展。目前在幼儿的家庭美术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家长在指导与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出现将自己想法强加给孩子、对孩子的作品提出高要求、不会引导幼儿进行创作、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孩子的作品以及敷衍了事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家长不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不了解幼儿特点,因此,为使幼儿的美术能力得到提高,需要家长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指导幼儿美术作品时尊重幼儿个体发展规律,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心中要有个“度”。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开展一些“家园互动”活动。

关键词:幼儿;家庭美术活动;指导;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2-0034-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幼儿绘画从19世纪末开始就被广泛关注,心理学家发现,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情感、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更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而这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引导,还需要家长的正确指导与评价,因为家庭美术教育也是幼儿美术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家庭中对幼儿的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操作能力,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可以培养孩子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许多家长在美术教育中走进了误区。本文就以家长在指导与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学前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通过美术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但是光靠教师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必要补充,如果幼儿的美术教育能够与家长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应形成教育合力。对于幼儿的动手能力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家庭教育不配合幼儿美术教育,那么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会抵消,离开了家庭教育的幼儿园教育很难培养出表里一致的时代新人。所以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支持。

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德也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作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的健康成长。通过美术活动,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正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研究设计思路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美术教育:美术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自主的进行学习、创作,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2.幼儿家庭美术活动:家庭美术活动不是教化的、程式化的美术教育,而是一种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享受的家庭生活游戏,这种通过游戏进行家庭教育的形式可以“实用性”,但不“功利性”,这样的美术教育形式应该成为幼儿在游戏中表现纯真的行为和独特的语言。

(二)研究对象

苏州市相城区陆慕中心幼儿园小、中、大15个班级随机抽取的幼儿、教师和家长。

(三)研究内容

1.幼儿家庭美术作品的情况分析

(1)幼儿作品的形式

(2)幼儿作品的构成

2.幼儿自身对美术作品的态度分析

(1)创作的频率

(2)创作的目的

三、现状描述

(一)幼儿家庭美术作品的情况分析

手工活动设计针对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进行设计实施,以培养幼儿手眼协调、专心、独立有秩序感,提高手部小肌肉控制能力及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利用直观教学使幼儿获得直观感受,使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完成知识的建构和情感的培养。

(二)幼儿自身对美术作品的态度分析

1.从幼儿本身出发

(1)对美术绘画的喜爱程度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的发挥,在被动的环境中,幼儿的头脑被各种因素约束,幼儿循规蹈矩、小心翼翼,画画只会死板临摹,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听从他人,“懒”于加入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就埋没了。

(2)创作的原因

幼儿的因素。幼儿自身处于对绘画的热爱,喜欢画画的过程,沉浸于绘画的乐趣。

家长的因素。家长的期望,许多家长为孩子谋划未来,希望有一技之长。通过绘画培养孩子的耐心和专注力。

2.从家长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出发

近年来,许多培训机构兴盛不衰,从侧面反应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重视的方式未必都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积极地效果。

在对72组家庭“幼儿家庭美术活动的教育价值”问卷调查中,家长认为有助于幼儿美术知识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的观点如下表:

数据显示,家长们已然认识到美术教育对孩子综合能力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期望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这就违背了美术教育的本质。出现片面的能力要求,要求幼儿的绘画作品认真,美观,颜色丰富。

由此可见,家长指导幼儿绘画的方式多样。一些家长多以语言指导为主,通过口头鼓励,能够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主性。有的家长提倡让孩子自由发挥,自己不参与指导,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还有的家长认为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感知与经验,提供可参考的对象,范本。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家长在指导幼儿美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将自己的想法潜移默化地强加给孩子

幼儿的画是表现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因此具有夸张的特点,与成人的画风格完全不同。由于幼儿思维的不可逆性,画得画十分直观没有遮挡,一些家长就果断地否定了幼儿的画作,将自己的经验全部展示给幼儿并要求幼儿也应当这样画,然后幼儿便形成了固定思维,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10个孩子中有9个孩子画的太阳都基本相同的道理了。

(2)家长对孩子的作品提出的要求很高

很多家长非要让孩子“依葫芦画瓢”,他们会给孩子准备很多画册,然后要求孩子依照画册上的画。后来这些孩子很会照着范例画画,但却不懂也不敢用自己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甚至老师没教过的就说“我不会”。

(3)家长不懂得如何鼓励孩子进行创作

孩子在不断摸索和进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鼓励,但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这一点。鼓励能够激发孩子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可以帮助幼儿增强自信心。家长应多说些赞美和欣赏的话,比如“你画的不错,继续加油哦”,“宝宝再多画几张吧,妈妈(爸爸)还没看够呢。”

(4)家长不会引导孩子进行创作

孩子在创作时会犯一些很基础的错误,那么对于家长来说不是责怪孩子了,而应该加以纠正和引导,比如“宝宝啊,这幅画画得还不错,但要是再加些......会更好的”。在肯定孩子作品的同时,适当使用一些小技巧帮助幼儿完善作品,提高幼儿的审美观。

2.家长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存在的问题

(1)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孩子的作品

孩子绘画发展有其年龄与生理特点,所以很多幼儿刚开始的画作总是弯七八扭的,看似是乱涂乱画,其实他们只是在探索和尝试不同的图案,但是家长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完全属于浪费材料和资源,还会责怪他们“画得像什么东西啊,画不好就别画了。”

(2)本着“敷衍了事”的态度

当幼儿费了好大的劲完成一幅作品时,兴高采烈地拿着作品给家长看,问“妈妈(爸爸),我画得好不好?”有些家长由于忙着手里的活,就会说:“妈妈(爸爸)过会看啊,现在忙着呢。”结果却忘了,还有些家长甚至看都不看一眼就回答“不错不错”,然后幼儿那一股高兴的劲全没了。

(二)原因分析

家长在指导和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长不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由于自身的美术知识缺乏,所以对幼儿美术教育这一方面不重视。很多家长认为幼儿的美术教育纯粹是一种娱乐,不会登上大雅之堂。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文化课程就好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2.家长不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

幼儿由于生理因素,精细动作方面发展还不够完善,所以会出现胡乱涂鸦、画面凌乱等状况,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但很多家长会认为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材料,甚至会责怪幼儿“画得乱七八糟”或是“不规范”。

五、思考与建议

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必要补充,幼儿的美术活动如果有家长的积极协作、相互支持,与幼儿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家长应改变自己的看法,提高自身修养

1.明确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美术有着多变的形状,各种各样的色彩和物质吸引着儿童,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想象和创造力,启迪儿童发挥,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美术能帮助幼儿发展具体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在幼儿创造性美术活动中,能促进幼儿兴趣、倾向、才能的显露,并有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心理状态。

2.掌握幼儿各年龄段绘画特点,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杜玫将儿童绘画能力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涂鸦期(1-2岁)、象征期(3-4岁)、图式期(5-7岁)、拟写时期(7-9岁)、写实期(10-12岁)。前3个时期是很关键的时期,家长必须深刻的了解。在涂鸦期,幼儿作画无目的和意义,乱画不成形,是一种游戏。在这一阶段,家长应注意引导,不要认为这是一种破坏性行为。象征期,幼儿会对自己的图像加以语言解释,并把自己的动作和想象结合起来画。

(二)家长在指导幼儿美术作品时,要本着尊重幼儿个体发展规律的态度

1.不让孩子形成固定思维模式

在幼儿进行美术创作时,家长切勿去打扰,不要强迫孩子按着你的思路来,也不要用你画画的一系列“大道理”交给孩子,给孩子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吧,记得不要让孩子照着某本模版教材画哦,这样孩子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只会将事物画成一种特定形态,他们的想象力因此受到限制。慎选简笔画美术读物,简笔画是成人对物体形象的概括。是成人的直觉和思维模式,孩子会因此失去发展的机会,使得幼儿的画作缺乏独特的个性与创造性。

2.要让孩子“脚踏实地”,而不是“一步登天”

有些家长觉着孩子画得不好,就拿模版给他参照,非要他们做到“一气呵成”。要知道“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孩子的绘画能力也是逐步进展的,如果非要在外界压力下得到强化,超越了自身发展速度,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3.不断鼓励孩子进行大胆创作,发现美术的乐趣

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材料,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个创作基地,比如专门的房间、画室。并且准备好各种各样的材料,如画笔(铅笔、蜡笔、水彩笔、颜料、油画棒等),画纸(素描纸、布纸、宣纸等),这样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材料的区别,从而增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操作工具,一盒单调的彩笔,一张白纸。很难诱发孩子的创作兴趣。如果操作的材料很丰富,有油画棒、彩铅、毛笔、粉笔、水粉、墨水,各种不同质地的画纸。

4.在孩子创作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在孩子绘画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些画册让幼儿欣赏和参考,还可以给幼儿播放一些美术教育宣传片,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家长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心中要有个“度”

1.尊重幼儿自身发展规律,用正确的眼光衡量孩子的作品

幼儿的画是从简单的涂鸦开始到能将一系列图案组合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在进步,因此作为家长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给与肯定的态度,以积极正面的评价为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理特点,顺应其自然发展。

2.仔细欣赏孩子的画作,并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应细细品味,而非敷衍了事。孩子的画作大多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者代表他们某段时间的情绪,当不理解孩子的作品时,可以问问孩子作品的含义,他们定会把他们的原创想法告诉你,这时候你可以边听边和孩子交流想法。

(四)积极举办一些“家园互动”的美术教育活动

1.举办亲子美术活动

与幼儿一起进行美术创作,比如“共同完成一幅美术作品”。让幼儿家长与幼儿共同感受美术创造带来的快乐。在“幼儿美术亲子活动”中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交流,让家长更加肯定孩子的学习。

2.举办家庭小画展

将幼儿创作的优秀作品在家中某一区域内展出,让幼儿提高自信心,激发幼儿创作兴趣,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的进步与变化。这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效的提高了儿童的美术教育质量。

3.举办“家长讨论会”

家长可以通过与老师交流或者互相学习的方式了解如何正确指导幼儿创作。通过讨论会帮助家长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画,学习正确的评价幼儿美术作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瑶.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聂晓娜.幼儿家庭美术教育实施的问题与对策[D].学前教育研究,2013,(3).

[3]孔起英.论审美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及其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1,(4).

[4]童彦.对幼儿家庭美术教育的思考[J].家长学校,2012,(4).

[5]杜玫.儿童绘画与智力开发[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6]陈杰琦,埃米勒·艾斯贝格,玛拉·克瑞克维斯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王艳华.走出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的误区与对策[N].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09-20.

[8]乌兰花.家长如何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J],2014(6).

[9]徐莹.家长学校渗透幼儿美术教育管窥.黑河教育[J],2004,(2).

[10]王萍.美术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2,(24).

[11]王兰芳.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J].神州(下旬刊),2012,(4).

[12]张君.如何对幼儿自主性和创造性美术活动进行指导[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