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16例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1

临床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16例经验

王文庆

王文庆

(青海省大通县第二人民医院青海大通810199)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锁骨骨折应用克氏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例锁骨骨折用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经3~18个月的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固定稳定,损伤小,便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操作简单,便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克氏针内固定;锁骨骨折;经验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237-02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therapeuticeffectofKirschner'sneedleonclaviclefracture.Methods16casesofclaviclefractureweretreatedbyintraoperativefixationwithKirschner'sneedle.ResultsTheresultsweregoodafter3~18monthsfollow-up.ConclusionThetreatmentofclavicularfracturewithintraoperativefixationisstableandlessdamaged.Itiseasyforpatientstoexerciseinearlystage

【Keywords】Kirschnerneedleinternalfixation;Fractureoftheclavicle;Experience

20015年9月—2017年9月,我们针对16例锁骨骨折应用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16例锁骨骨折病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6~53岁。按骨折位置、骨折形态进行临床分型,其中斜行骨折3例、横断骨折4例、粉碎性骨折9例;骨折后断端均有不同程度的成角、分离移位或重叠。因车祸或跌倒致伤等间接外力所致13例,肩部直接受力所致3例。本组16病例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症状。

1.2手术方法

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患侧肩背部垫高约30°,使头后仰,头转向健侧。均采用臂丛麻醉,以骨折部位为中心沿锁骨上缘切一3~5cm长的刀口,一直切到骨膜,进行少量剥离骨膜,选用2.5mm或2mm克氏针。用尖嘴钳钳将针尾折弯针尾,保留0.5cm左右,剪断针尾,松开压陷的皮肤,将针尾埋入皮下软组织中。部分锁骨斜行和粉碎性骨折配合丝线进行固定。术后处理:术后绷带悬吊患侧上肢4~6周。3周后开始主动活动锻炼,4~6周后逐步加强肩关节前曲、后伸,内外旋转、内收、外展等功能练习。约5月后取出克氏针。

2.结果

手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年,不愈合1例,功能不受影响,其余均骨性愈合。

3.讨论

锁骨是为“S”形管状骨[1],致密蜂窝状结构,无明显髓腔。对移位的锁骨骨折,如果采用闭合复位锁骨带外固定难以保持稳定,常常最终畸形愈合,所以应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近3.5%[2],虽然多数可保守治疗,但长时间的外固定患者很难坚持。近年来锁骨骨折手术治疗内固定方法主要是钢板固定或克氏针内固定。克氏针固定适用于各段锁骨骨折,骨膜剥离少,骨折不愈合发生率低,取针容易。锁骨骨折克氏针固定后依靠的主要是克氏针自身的强度,用直经2mm的克氏针固定锁骨足以承受患者日常轻微活动和上肢重量所产生的剪应力。

我们分析16例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病例,总结以下几点经验:(1)手术损伤小,骨膜剥离较少。因为锁骨为致密蜂窝状结构,管状骨,无明显髓腔,所以取小切口用克氏针固定就能起到有效的固定。(2)克氏针与锁骨钢板固定相比,仅小切口就完成手术,术后皮肤瘢痕小。(3)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4)可较早取除内固定,X线片示骨折初步愈合后即可拔除克氏针,有利骨折早期愈合。

注意事项:本组手术骨折不愈合率约6%,远远高于保守治疗0.1%[2]。所以选择手术应十分慎重。严格掌握手术指征:(1)如有神经血管损伤需行探查手术。(2)骨折端移位粉碎,闭合复位不满意。(3)锁骨外侧1/3处骨折。(4)患者不愿耐受保守治疗长期制动。

总之,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操作简便,不需广泛剥离骨膜,损伤较小、医疗费用低,并且取出简便。采用克氏针应穿透近折段骨皮质,可起到支架作用,固定稳定性相对增加,患肢早期功能锻炼不易出现克氏针滑脱、松动。通过本组病例我体会经验是克氏针内固定为锁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荣国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6-591.

[2]周方,王超,田耘等.脊柱及四肢骨折的治疗决策.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