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调控学生探究学习的进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有效调控学生探究学习的进程

丁春晖

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中丁春晖

如何有效地调控学生探究学习的进程?是科学教学的疑难问题。在探究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种是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准备不充分,指导过于简单,造成学生对着仪器无所适从;另一种是教师的指导过细,教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自己动手解决出现的问题。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调控学生探究学习的进程造成的。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要抓住几个关键点,运用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策略来有效调控探究学习的进程。

1.在探究式讲解过程中,找出适合学生可探究的问题

在探究教学内容中,很多情况下科学规律的书面表达不能成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具体问题。例如,探究定滑轮的工作特点?这样的题目由于太笼统,会让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探究的具体问题不明确,不适合作为探究的题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把科学的理论问题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如使用定滑轮能不能省力?使用定滑轮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在探究式讲解过程中,对猜想和假设应充分讨论

猜想和假设是对一个科学问题的初步设想,有了这些初步的设想我们才有探究的必要,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这个过程。有些学生的想法可能比较符合要求,而有些学生的想法却出乎预料。

例如,在对“定滑轮能不能省力”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时,有这样一些说法:“使用定滑轮时,人往下使劲就可以省力”,“使用定滑轮一定省力,要不然用它干什么”等,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当然,明确指出科学的猜想和假设必须要有一定科学根据,这些根据很可能不充分,但必须有,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此外,教师可以对猜想和假设组织必要的讨论,以便进一步明确探究的问题。

例如,对于定滑轮能不能省力这个问题,学生会有两种不同观点,在讨论中:有些问题就可以得到初步解决,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向下用力比较省力,就会有其他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认为向下用力只是感觉省力,实际并不省力,学生当中形成了不同观点。在学生进行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求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提示学生关于定滑轮能否省力的问题,提问学生应该凭感觉还是利用测量仪器进行科学的测量,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探究的目的就会更明确,学习热情也会更高涨,更能够体现出科学探究的魅力。

3.在探究式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刚开始进行科学探究时不具备必要的科学探究技能,这些基本技能需要长期培养。在探究过程中,设计探究实验的困难是最大的。以前的实验中,验证性实验较多。实验的器材、步骤等都给学生准备好了,学生只要能够用教师提供的器材按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按设计好的数据表格填入实验数据就行了。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验证规律的正确性,不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制订计划和设计实验。现在的实验是科学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这种能力需要逐步培养。不能走两个极端,即一种是完全放任不管,让学生完全独立,自己探究,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另一种是遇到困难就回到原来的路上,什么问题都替学生解决,出现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设计实验是整个探究活动的基础,是能否顺利完成探究实验的保证,务必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不可盲目进行实验,否则很难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完成。

4.在探究式讲解过程中,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如果学生设计实验完成得较好,那么在操作实验过程中就会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不能完全放手,应加强巡视指导,特别是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有些实验仪器学生刚开始使用,使用的方法很可能不够规范,教师要适当指点,以便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时有一定盲目性,实验过程中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这时也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每—个实验环节,收集必要的数据。

5.在探究式讲解过程中,引领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论

学生通过对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是完成整个探究活动的关键,这一步完成得好坏将决定整个探究活动能否成功。在这个环节中,由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可能不会得到一个理想答案。这时,教师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把实验结论交给学生。在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教师可适当引导,把问题分解,指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对比数据入手,逐步深入分析、讨论,直到得出一个基本观点。当然,学生的观点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还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这些都是正常的,符合科学探究特点。不要求探究成功,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是否经历了探究过程,得到了科学的方法和技能,这才是探究活动的根本目的。

总之,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选题、操作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如猜想假设、总结经验。在实施探究及结果分析等重要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实践中,教师很容易出现“放得过宽”或“收得过窄”的问题,不能有效调控学生探究学习的进程。如果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处理好几个关键点,教师就可以有效调控学生探究学习的进程,从而获取教学实效。应当注意的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适用于探究式学习,更多的内容应当运用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来获取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