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湘潭市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陈代亮

湖南省湘潭市气象局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湘潭市雷电灾害多发,且雷击事故多发在农村地区,湘潭市防雷部门着力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推进累计雷击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农村地区防雷工程建设,做好农村中小学校、敬老院等人员密集区域防雷,但由于农村文化和基础设施落后,群众防雷意识不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防雷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防雷减灾机制,强化防雷减灾保障措施,提高防雷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地区防雷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农村防雷;防雷机制;防雷设施建设;发展建议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为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是全国雷暴高发区之一,而广大农村地区是雷电灾害频发重发区。近年来湖南省气象局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重大工程战略实施“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解决了农村防雷设施缺失和雷电灾害频发多发问题,切实加强农民群众防雷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贫困乡村防灾减灾工作进展,湖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组织共完成35个示范点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直接受益约4万人,辐射受益500多万人,防雷减灾示范效益明显,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民心工程”和“安全工程”,为切实推进农村防雷减灾和做好气象科技扶贫工作提供了“范本”。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及水面兼有,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热充足,降水较多,但季节分配不均,春夏之交南北冷暖气候交替,夏季低纬度海洋暖湿气团长期盘踞,极易出现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湘潭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5天,雷电灾害发生频度为3次/年。湘潭市人口密度较大,农村人口占70%左右,农民文化知识层次偏低,对雷电灾害存在侥幸、封建思想,加上地形、气候条件复杂,各类基础设施落后,防雷减灾能力有限,极易受到雷电袭击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中小学校、敬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一旦遭受雷击,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严重。因此必须加强防雷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雷击事件。

1湘潭市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现状

1.1推进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近几年来,湘潭市气象工作部门不断提高监测预警、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切实推进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部门支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湖南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响应上级部门工作,2018年全面启动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工作,组织实施农村雷电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及选点,建立完善农村防雷装置和警示标志,切实推进雷电高发农村地区的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地区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防雷减灾在贫困地区脱贫摘帽过程中“趋利避害、减灾增收”作用。

1.2积极开展农村地区防雷工程建设

湘潭市气象局以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气象科技扶贫,集中优势技术资源,组织精良的技术人才队伍投入到项目建设当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工程建设实施方案进行论证评审。2018年6月湘潭市防雷中心领导带队深入湘潭等地区偏远山区农村,开展雷电灾害风险实地勘察、评估及选点工作,详细了解当地雷电灾害损失情况和防雷设施建设现状,综合理论分析基础与现场勘查情况,结合《湖南省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研究成果,将雷电灾害高危、频发的农村地区作为工程建设示范点,完成湘潭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项目的申报等工作,并于年底开始组织项目实施,同时推进后续工程建设相关工作。

1.3做好农村中小学防雷

有统计数据显示,湖南省因雷击死亡人数中,死者中有98%在农村,同时因雷电导致的火灾、爆炸、房屋及屋内设施损坏等雷击事故中90%以上也发生在农村。尤其农村中小学校是防雷的重点,学校通常建在土包上,四面环山,中间是开阔的小盆地,学校成为那一带最高的建筑,一到雷雨季节,孤立的盆地学校就成为雷雨云运动期间明显的引导体。而且农村中小学校缺乏经费,不能支撑系统防雷支出,近年来学校配置的教学电脑和多媒体教学设施受到雷击破坏,就很难开展正常教学。2007年湖南省防雷中心针对株洲、湘潭、浏阳、邵阳、娄底等地市40多所乡村学校开展防雷减灾示范工程的建设。湘潭市在河口中学、百花小学完成的防雷示范工程的建设,对中小学校防雷工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在2009年9月底,联合市教育局下发通知,针对中小学校开展雷击隐患排查,做好中小学校防雷安全检查工作,提出相应的防雷整改方案并全力组织实施防雷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中小学校防雷知识宣传,提高学校师生防雷意识及雷雨天气自救和互救能力。

2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发展建议

从近些年的雷击灾害事故分析看,相比城市,农村遭受雷击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并且雷击事故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防雷设施跟不上,群众防雷意识缺乏等造成的,而且农村发生的雷击事故中,人员伤亡损失占绝大部分。农民防雷知识不足,农村乱拉乱扯线路现象普遍,很多直接入户的各种电路和电力设施都裸露在室外,却没有安装任何防雷设施,这些设施本身就成为很好的雷电流传导通道,也就几乎没有抗雷击过电压和防浪涌过电流能力,即使安装有防雷措施,也仅限于避雷针。如果雷电击中避雷针后,引下线和接地线不能很好地引流雷电流泄入大地,不仅不能防雷还成为引雷目标,雷电流进入室内即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甚至引发火灾,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2.1加大防雷减灾宣传教育力度

广泛开展农村地区雷电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一切手段提高群众雷电灾害防御意识,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校、敬老院和雷电灾害重点防御地区防雷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联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大力宣传雷电灾害防御知识,提高群众雷电灾害认识和防雷减灾能力。

2.2建立健全防雷减灾机制

湘潭市防雷部门在气象局领导下,建立健全防雷减灾工作协调响应机制,组建由多部门、多学科专家组成的防雷减灾综合队伍,共享相关防雷信息、对防雷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县局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面广的防雷减灾机制。

2.3强化防雷减灾保障措施

始终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遵循“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正确处理防雷减灾服务社会效益和部门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防雷工作首位。发挥部门优势和利用地区条件,积极调动政府、农业、水利、通信、电力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积极性,多渠道争取经费支持和投入,建立以国家和地方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防雷服务成本性补偿收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加强农网改造,健全中小学校、敬老院、雷灾多发区防雷设施,有效减少雷电灾害影响。

3结语

农村地区是防雷工作的关键,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均较为落后,因此防雷工作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小到进村入户的防雷知识宣传,大到防雷设施的建设,要严把每一个环节,谨慎做好每一道工作,同时加大对防雷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防雷队伍整体素质,真正实现防雷工作的落实到位,促进农村地区防雷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凤芸,张争.农村防雷工作现状与建议[J].农技服务,2011(11).

[2]刘晓雨,张启慧,马庆一.关于如何做好农村防雷减灾工作的建议和对策[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