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潘玉良绘画的美丽与哀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浅析潘玉良绘画的美丽与哀愁

宋婷婷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潘玉良从一个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一步步转变为一名融合中西文化的画家,她的经历跌宕起伏,传奇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和艰辛,造成了她孤独忧愁的心境。苦难的人生与她独特的个性相结合,使她的绘画呈现耐人寻味的美感和忧郁魅力。本文分析了潘玉良绘画的美丽画面与哀愁情绪,阐述了一代女画家的精神面貌及其绘画风格的成因。

关键词:潘玉良;女性绘画;情感因素;美丽;哀愁

中图分类号:J2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80-01

潘玉良坎坷的生活和学艺经历造就了她极具个性的艺术创作风格,她将东方的内敛和韵味融入到西方的色彩和造型之中,她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的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她的画作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并融合进自己的感受,用笔干净利落,用色主观大胆,毫不掩饰,形成了含蓄、伤感、坚强、执着而又热烈的艺术风格。

一、色彩绚烂的美丽画面

潘玉良的油画作品色彩浓艳,用笔大胆泼辣,俊逸洒脱,被人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国内外艺术界对她的绘画评价都很高。

早期作品《春之歌》运用印象派的光色变化,以自然抒情的笔调表达生活中蕴含的美的境界。《仰卧女人体》则用简洁的造型,营造出甜美沉静的意境。《白菊花与线装书》中反复出现的菊花、月季、丁香,还有扑克、烟斗和线装书等,都表达了她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与怀念。她将菊花,尤其是白菊赋予非凡的人格意义,常将其比喻自己的清白和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志向。对生活细节的回味和随之变化着的心情,表达出潘玉良对其人生况味的思考。在她的静物画里,盛开与凋谢的花朵是她经常描绘的题材,有她对生命过程的诠释,也有她后来对命运莫测的宿命理解。在《月季与扑克》里,在快要凋谢的月季花下放着一幅扑克,花的凋谢是潘玉良对生命过程的诠释,而算命用的扑克牌则表露了一种命运莫测的宿命思想。也许是久居异乡的缘故,她的这种宿命思想在晚年表现的更为明显。在其彩墨作品《玩扑克的女人》中,那个着装素雅、面色沉静的玩牌女人,正是潘玉良在为自己占卜未来,整幅画里流露出她对晚年仍客居异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惆怅。

她的大量彩墨画充分发挥了油画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手法,同时又融合了中国民间艺术的质朴浑厚和沉静的气韵,诞生了一幅幅令人称道的珍品。潘玉良的大量女人体绘画,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充当模特。在《观猫女人体》,《披花巾女人体》和《女人体》中,她先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典雅素静的女裸体,然后用淡彩点染出人体的结构和质感,背景部分运用交错的短线和点彩制造层次感,成功地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巧妙地融入彩墨画中,呈现出秀美灵逸、坚实饱满的极富独创性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她晚年创作的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如《双人袖舞》,《双人扇舞》等,乍看起来有马蒂斯的大块纯色运用的特点,然而在纷繁的西画色彩中又融入了国画的线条勾勒,蕴藏着中国艺术的意境和韵律。构图大胆而夸张,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有着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二、掩盖不住的哀愁情绪

潘玉良所有的照片和自画像,没有见她灿烂地笑着的。而以她的影响和成就,她是可以骄傲地笑的。先为雏妓,后为小妾,她的内心其实一直是很自卑、孤独的。从她的许多自画像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愁绪满怀、落寞寡欢的女子。《自画像》中黄绿的背景和伸入画中盛开的红色大花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色彩明亮,画中人穿着旗袍,坐姿优雅,很有中国女子娴雅静淑的感觉,却又带着一点淡淡的愁绪。作此画时她刚离开祖国不久,怀着一种忧伤绝望的心情,画中寄寓了她对世事无常的无奈。她是多愁善感的,又是自强不息的。她许多的作品,都仿佛伴着层层厚重的颜料和抹抹斑斓的色彩,把一辈子的柔情和哀愁,统统揉碎进了每一幅画里。

作为女性,潘玉良的绘画艺术视觉更倾向于对生命本体的关注,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内心感触对女性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人生的坎坷经历,感情世界的缺憾,使她的内心比较封闭,易将丰富的内心世界借助绘画的手法表达出来。受当时西方艺术教育的影响,加之无处宣泄的丰富情感,使她在色彩上的运用上大胆而感性。她的生活态度决定了她的作画态度。潘玉良画花,是将花作为女性自我的表达,跟她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联系在一起,是女画家自我情感的反映,她的画很容易让观看者体会到作者是一位情感丰富的女艺术家。潘玉良画女人体,是从内省的态度和人性的关怀出发,表现被画者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

文化因素对潘玉良绘画中哀愁情绪的形成也起了促进作用。她早期受传统文化的熏染,五四运动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留学法国又受到象征画派和巴黎画派忧郁感伤的艺术氛围影响,这些对她忧郁感伤画风的形成有一定促进作用。她的作品中不过分追求作品的写实,而讲究表现感觉和融入自身的情感。西方绘画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倾向,更加重了她把着眼点放在与自我有关的主题,增进了艺术作品中的哀愁氛围。中国绘画崇尚淡泊的境界,体现出包容隐忍的性格特征,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在潘玉良的画中表现为含蓄、忧郁的基调,使她的素描具有中国书法的笔致,以生动的线条描绘实体的柔和与安静,展现了以柔克刚的美丽。

她旅居法国四十年,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艺术,坚持“融中西画于一治”,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意蕴,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艺术成就。四十年的异国生活,没有家人和恋人的陪伴,孤独无助的感觉笼罩着她,难怪她郁郁寡欢,愁绪万千。

纵观潘玉良的艺术生涯,从孤儿到雏妓,到小妾,到画者,再到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最后到世界艺坛的著名艺术家。从一个没有受过最基本教育的青楼女子到蜚声世界艺坛的艺术家,潘玉良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以最拼命的方式迈出的。正是由于春秋中文社区她她经历的坎坷和付出的艰辛,加之她与众不同的性格,使她的绘画蕴含着忧伤悲凉的味道,散发出掩盖不住的美丽和哀愁情绪。

参考文献:

[1]张桂林.《论潘玉良的绘画艺术及其成就》[J].贵州大学学报.2004.02

[2]李潇.《融入生命的艺术》.[D]中国人民大学.2008

[3]张红红.《浅论女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崔鹤同.《委婉含蓄以情动人》.[J].思维与智慧.2003.5

[5]李京.《浅析潘玉良绘画风格的演变》.[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6]张晓雯.《一代画魂潘玉良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实现》[J].电影评介.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