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属感染治疗64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沙门氏菌属感染治疗64例分析

张远昆徐瑞沈学伟曹风华胡亚荣邹云凤

张远昆徐瑞沈学伟曹风华胡亚荣邹云凤(云南省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云南红河661000)

【摘要】目的探讨沙门氏菌属感染临床特点及治疗后的效果评价。方法总结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到2013年5月期间64例沙门氏菌属感染病人的临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沙门氏菌属感染病人使用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治疗后,患者病情均能痊愈。各项异常指标均能恢复正常。结论沙门氏菌属确诊后,经使用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治疗后,一般平均5.37天可达到体温正常,平均8.27天各项异常指标正常、症状好转。

【关键词】沙门氏菌属感染嗜酸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159-02

沙门氏菌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宿主,少数沙门氏菌对宿主有选择性,绝大多数对人和动物均适应,可寄居在哺乳类、爬行类、鸟类、昆虫及人的胃肠道中,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可引起胃肠炎、伤寒、败血症及肠外灶性感染等多种症候群,统称为沙门氏菌感染(即沙门氏菌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及近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易感性增高。每年5到11月份腹泻患者明显增加,而沙门菌感染人数也有所上升[1],与夏季气温高、细菌易于在食物中大量繁殖有关,食物污染经消化道传播仍是沙门菌属感染的主要途径,注意食品卫生是防止食物中毒的重要环节[2],我院总结了64例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到2013年5月期间,在临床工作中诊治过的64例诊断为沙门氏菌属感染的病人进行分析。64例病人有以下特点:发热病人61例,占95.3%,大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腹泻,伴皮疹者有3例,1例伴有浅表性淋巴结肿大。全部病人均做了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肥达外斐氏试验、血培养、肝功及C反应蛋白几项指标的检测,诊断后给予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治疗,平均治疗疗程约8.27天后症状均消失、各项临床异常化验均正常、淋巴结肿大病人体征回复正常。在治疗中发病时平均体温约39.1℃,体温恢复正常平均天数约5.37天,平均治疗疗程约8.27天;入院时查白细胞小于4×109/L约占14%,高于约10×109/L占14%,正常范围占71.8%,治疗后白细胞正常比例占92.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占90%,治疗后恢复为正常的占98%;血小板低于正常占28%,高于正常约占4.6%,正常范围约占67.4%,治疗后正常范围比例约占88%;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异常的约占78.13%,治疗后仍异常的占21%,C反应蛋白升高约占94.8%,治疗后仍高的占15%。

治疗前治疗后

低于低值高于高值正常范围

WBC14%14%71.8%92.3%

E90%——98%

PLT28%4.6%67.4%88%

1.2治疗方法64例病人均使用头孢匹胺1gBid+左氧氟沙星100mlBid治疗5-10天。

1.3诊断标准有发热38℃-40℃之间,白细胞正常,血小板正常或减低,肝功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临床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相对缓脉,心率与体温不成正比(体温上升1℃,心率增加15次/分)。

1.4结果:沙门氏菌属感染使用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治疗后,各项症状好转明显,临床检查均大致恢复正常,达到了治疗效果。

2讨论

2.1沙门氏菌属感染临床诊断应结合多方面症状及化验。我院64例病人均查血培养,仅1例查出大肠埃希菌,占1.5%,肥达试验2例阳性,而临床大部分白细胞正常,约28%血小板低,E细胞计数90%减少,肝功异常73%,CRP4.8%升高,发热病人95.3%。说明此病临床诊断多与发热、白细胞、血小板、E细胞计数、肝功异常、CRP升高有关,临床多伴有胃肠道症状,极少数伴有皮疹。

2.2治疗中应用头孢匹胺+左氧氟沙星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检查大部分恢复正常。

2.3此病使用抗生素达到体温正常平均天数约5.37天,部分病人可长达8.27天体温才恢复正常,在治疗过程中,只要体温逐渐下降就认为治疗有效,最好观察8天以上仍无效才能更改抗生素或应重新考虑诊断是否正确。

2.4此病由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发热易被误认为血液病,肝功异常易被误诊为肝损伤,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低易被误诊为寄生虫感染。只有综合多项检查及临床症状才能明确诊断。

2.5此病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在治疗过程中可加用保肝治疗(肝复肽或复方甘草酸单胺)。经治疗后,肝功均有改善,正常率57.13%。

2.6患本病后免疫力不强,可反复感染,甚至可感染同一血清型细菌而再次发病,因此此病治疗疗程最好在8天以上,以减少复发。

2.7此病主要通过污染食物、饮水,经口感染[3],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不吃不洁、腐败、变质的食物或未煮熟的肉类食物。

综上所述,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得如下体会,沙门氏菌属感染在诊断中易出现误诊、漏诊,血培养、肥达外斐氏试验阳性率较低,结合白细胞、血小板、E细胞计数、肝功异常、CRP即可诊断,甚至上述几种化验结果亦是疗效的判定指标,在治疗过程中要观察时间较长,疗程足够。

参考文献

[1]徐励琴,等.惠州市区腹泻病人沙门菌感染水平研究.热带医学杂志,2011年1月第11卷第1期92页.

[2]余慧琴,王晓艳.鼠伤寒沙门氏菌集体食物中毒临床报告.大理学院报,2008年2月第7卷第2期49页.

[3]李振华.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M].第三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7.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