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怎样“找米下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写作中怎样“找米下锅”

乌海燕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长留初中713300

在农村校园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作文作文,作得头疼,搜肠刮肚,仍难成文。”这句话表现出许多农村学生的共同心理——害怕作文。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的知识、社交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缺乏写作素材,腹中空空。而学生记忆仓库里贮存的素材的多寡,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到底怎样“找米下锅”,到哪儿去“找米下锅”呢?笔者认为,农村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鼓励、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多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书写真善美的基础。

二、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除,因为切断了土壤中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谚语,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三、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逮知了,这些趣事会给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拔草喂兔,放牧牛羊,除草间苗,锄草间苗,插秧施肥,这些劳动实践会给学生带来深切感受。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农村中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农作物——玉米,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除草、施肥、浇水、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下来。又如很多同学亲身参加过收小麦、掰玉米棒子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样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写下来。这样既使学生学到了农技知识,又使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

四、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物品、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分析。那么,面对环保类的写作,学生也可以从身边的实际出发,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以小见大,写出好文章。

五、多看、多读、多感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强调了读的重要性。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吸取前人文化的营养。我在课堂上还读过高尔基、海伦·凯勒、哥白尼等名人传记,发动学生掀起读书热。很多学生购买了《读者》《美文》等优秀杂志在班上争先传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文学的熏陶和有益的写作启迪。

电视作为一种宣传工具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农村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看电视已不是什么奢望。所以,语文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怎样从电视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新闻、电视散文、《东方时空》等节目既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又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使他们不再被狭小的地域限制,获取更高层次的写作素材。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

只要农村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勤写观察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并运用到作文中,作文时就一定会“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就不会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