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预防及预见性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1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预防及预见性护理对策

张洪英李贵香范文菊

张洪英李贵香范文菊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人民医院四川攀枝花617200)

【摘要】目的:探究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3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试验组20.00%的并发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46.67%,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3.33%)要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之间差异显著。结论对实施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护理满意度也比较高。

【关键词】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预见性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3-0281-02

目前,临床治疗髋损伤以及晚期髋关节病变最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即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但临床骨科髋部手术后却最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出血以及感染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方法来探究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策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参与此次研究的30例患者均为2010年9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了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并排除肺功能不全等不符合该研究标准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男患者9例,女患者6例,患者平均年龄(74.21±5.74)岁;对照组男患者8例,女患者7例,患者平均年龄(76.48±3.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仅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护理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如下:①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在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患者的凝血状况,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并指导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叮嘱其在术后采取正确的体位。同时,还应认真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的锻炼以及关节活动锻炼[2]。②对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时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进行监测,并对患者进行及时排痰,必要时可适当吸入抗生素类药物,并叮嘱患者做好空腔清洁工作。③对褥疮形成的预防:每天对患者体位进行适当调整,并对患者进行定期按摩,保持被褥的清洁[3]。④对出血的预防:随时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监测,注意引流。⑤对泌尿系感染的预防:及时对患者进行导尿,并对膀胱进行定期冲洗。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计算发生率,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记录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t检验用于计量资料的对比,卡方检验用于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显著。

2.结果

2.1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对比

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试验组20.00%的并发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46.67%,P<0.05。详情见表1。

表1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对比(n/%)

*

3.讨论

预见性护理是指根据患者疾病的发展趋势而提前采取的预防以及解决性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以及疾病特点,预见性的对患者实施一定的预防护理措施,从而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5]。本研究探究了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策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效果。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预见性护理对策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正常护理的对照组,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实施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护理满意度也比较高。

【参考文献】

[1]张红红.护理干预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3):33-35.

[2]童雅萍,汪和美,姚英燕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后谵妄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153-155.

[3]鲍娟,章泾萍,罗琨等.基于问题提出的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病人术后康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2,11(1):4-7.

[4]陶鲜.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减少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效果研究[J].中国中医药,2015,13(13):122-124.

[5]张瑛,商月娥,杨新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预见性护理体会[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3,8(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