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 2

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徐广&nbsp,胡正清方永有冯秀元严华

(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湖北鄂州436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使用介入治疗与替罗非班冠脉注射联合治疗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11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5例。对参照组的患者予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PCI治疗;对实验组的患者在介入治疗的基础上注射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14.94±4.87)天,参照组的住院时间为(20.43±3.61)天,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这两项的差异均满足P<0.05,其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实验组在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1.82%,参照组为5.45%,P>0.05,差异在统计学当中无意义。实验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5.55%,参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7.27%,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这四项的差异均满足P<0.05,其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结论:PCI介入治疗与替罗非班注射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其不良事件的发生较少,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介入治疗;替罗非班;急性心肌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016-02

文中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11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对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110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55例。实验组有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在45到73岁之间,平均(54.32±7.64)岁;前壁心肌梗死23例,下壁及下壁+后壁心肌梗死14例,其他部位心肌梗死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3例。

1.2治疗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采用PCI治疗,在手术前,指导患者服用300mg的阿司匹林以及600mg的氯吡格雷。选择右桡动脉或右股动脉作为穿刺的路径,之后将100IU/Kg的肝素注入到鞘管内,手术每增加1小时时间则需加注肝素1000IU。然后对患者进行冠脉造影,记录造影图像,掌握患者体征变化。根据患者冠状动脉的基本情况,选择球囊、导丝、导管以及支架。

实验组患者的PCI治疗方法同参照组。在PCI前经引导导管冠脉内注入10μg/kg的替罗非班,注入时间尽量控制在4分钟之内。然后对患者进行PCI介入治疗,同时以每分钟0.1μg/kg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一直到手术结束后的24到36个小时。

1.3临床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包括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后患者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以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其中TIMI血流分级,0级表示没有造影剂通过;1级表示有造影剂通过同时伴随微量的灌注;2级表示造影剂通过且部分灌注,远端血管在造影剂的作用下显影,经狭窄段的造影剂流速缓慢,远端狭窄段的造影剂排空速度较慢;3级,造影剂通过且全部灌注到远端的血管床,近端与远端血管床的流速一致,造影剂可正常排空。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的观察分析

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14.94±4.87)天,参照组的住院时间为(20.43±3.61)天,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实验组明显高参照组。这两项的差异均满足P<0.05,其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实验组在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1.82%,参照组为5.45%,P>0.05,差异在统计学当中无意义。

2.2TIMI血流分级

从血流分级情况来看,接受PCI治疗前,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接受治疗后,实验组TIMI血流分级状况明显好于参照组,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

2.3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实验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5.55%,参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7.27%,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其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实验组出现出血现象的几率要稍高于参照组,但是实验组患者出现心绞痛以及新发心肌梗死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其差异在统计学中有意义。TIMI出血定义分为大出血(颅内出血或临床可见出血(包括影像学),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5g/dl)、小出血(临床可见出血(包括影像学),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3~5g/dl),和轻微出血(临床可见出血(包括影像学),伴血红蛋白浓度下降<3g/dl[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体,其症状表现为持久性胸痛、心律不齐、心肌功能衰退等,很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十分重要的[2]。传统的药物治疗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是仍然存在着较高的死亡率。PCI治疗能够对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治疗中血栓会受到血小板数量变化的影响,进而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引发多种并发症。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参照组;实验组在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1.82%,参照组为5.45%,P>0.05,差异在统计学当中无意义。从血流分级情况来看,接受PCI治疗前,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是接受治疗后,实验组TIMI血流分级状况明显好于参照组。实验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5.55%,参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7.27%,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可以看出联合治疗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介入治疗,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血管的再通率。同时联合治疗还能减少术后患者发生心绞痛以及新发心肌梗死等不良事件的几率,有着相对较高的安全性。

替罗非班属于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发挥抗血栓的作用,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3]。替罗非班还能够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脏的射血功能进行改善,有效的降低术后出血时间,使治疗能够长期有效[4]。

4结语:

实践证明,替罗非班联合PCI对急性的心肌梗死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整体有效率,减少并发症与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在相关的治疗中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联合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周圣华,卢才义,张玉霄等.替罗非班对复杂冠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亚急性血栓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9,8(06):517-520.

[2]王珠,王武,吴志彪等.介入联合冠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52):100-101.

[3]陆传新,郑兴.冠状动脉内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10):811-813.

[4]干志红,苟华良,孙向阳等.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四川医学,2012,33(05):799-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