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2

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艾比布力·艾则孜

艾比布力·艾则孜

(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中图分类号】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271-0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5%,且每年还有2万以上新增病例,一经诊断,患者五年生存率仅为20%,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胃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对治疗后的随访检测,而常规内镜的检查不适于普查及随访胃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具有简单、无创、快速、重复性好、非介入、便于动态监测等优点,但由于肿瘤标志物多为非特异的肿瘤相关抗原,故敏感度和特异度在临床应用上均有一定局限性。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胃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不断地被发现,尽管目前尚未找到一种理想的胃癌肿瘤标志物,但使应用肿瘤标志物来早期诊断胃癌成为可能,现综述如下:

1蛋白类肿瘤标志物

11癌胚抗原:大肠癌组织会产生癌胚抗原蛋白,该蛋白是引起患者发生免疫反应的原因。癌胚抗原在内胚叶起源的消化系统肿瘤中广泛存在[1]。通过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癌胚抗原的含量可以预知肿瘤的进展情况,因为癌胚抗原和肿瘤的大小以及浆膜面浸润程度直接相关;还可对是否发生肝转移予以提示;癌胚抗原联合腹腔灌洗液细胞学检查可对胃癌的是否在腹膜复发或者腹腔种植予以提示,但其准确性不是很高;通过检测癌胚抗原的含量,还可对胃癌治疗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若癌胚抗原的含量下降超过50%以上,或者连续四周低于正常水平,则表明治疗有效;若经治疗后,癌胚抗原水平持续增高则提示预后不良[2]。

12组织多肽抗原(TPA):组织多肽抗原(TP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早在1957年就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发现。目前认为TPA属于细胞骨架蛋白类,与细胞内的中间丝状体,细胞分裂素具同源性。在体外实验中,抗TPA抗体可与细胞分裂素8,18和19起抗原抗体反应。体外培养时有丝分裂期间的增殖细胞TPA分泌活跃,因此血液内TPA水平与细胞分裂增殖程度密切相关,恶性肿瘤细胞分裂,增殖活跃,所以血清中TPA水平增高。TPA在胃癌患者血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是:在早期胃癌中有54%升高,而在正常组织中含量甚微,有利于早期胃癌的筛查[3]。

2蛋白水解酶类肿瘤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是胃黏膜消化腺分泌的门冬氨酸蛋白酶,根据其免疫原性不同分为两个亚群:I和II型胃蛋白酶原(PGI和PGII)。PGI和PGII分别由主细胞和颈粘液细胞分泌,大部分酶原分泌入胃腔,遇酸后肽链断裂激活,发挥其消化蛋白质的功能,小部分酶原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入血,检测胃液或血中PG含量能反映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和形态变化。PG对胃癌早期筛查和诊断,以及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都具有明显的意义:PG在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中PGⅠ和PGⅡ的分泌增加;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时PGⅠ分泌减少;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时,PGⅠ分泌增加;当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时,PGⅡ分泌减少;胃癌根治术后长期处于良性情况的患者,血清PGⅠ和Ⅱ的水平无明显变化,而胃癌复发时,血清PGⅠ和Ⅱ常有不同程度的增高,PGⅠ和Ⅱ相对性增高是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的临床指标之一[4]。

3糖类肿瘤标志物

31CA199是从癌细胞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肿瘤相关抗原,由癌细胞产生经胸导管引流到血液循环中,导致外周血中CA199水平升高,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胰腺癌、胃癌和结肠癌。CA199在胃癌患者血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是:CA199比CEA更为敏感,且CA199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即分化差的胃癌中CA199表达明显高于分化好的胃癌;CA199可与其它指标联合应用提示胃癌的腹膜复发、腹腔种植,但敏感性较CA125差;高水平的CA199是提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子;此外,CA199与其它指标联合应用提示血源性复发[5]。

32尽管用于胃癌诊断的肿瘤标志物有许多,但迄今尚缺乏理想的肿瘤标志物。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癌基因CDC25B(Cellpisioncycle25B)引起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6]。

4CDC25蛋白磷酸酶

我们研究CDC25B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时得出相似的结论: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过程中,CDC25B的149位丝氨酸(对应于人类的146位丝氨酸,且小鼠体内仅含有一种CDC25B)突变后,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发生改变,且蛋白丧失了诱导减数分裂的功能;Karlsson同时报道CDC25B1的有丝分裂诱导功能远远高于CDC25B3。Woo等人报道CDC25B2在G1期主要分布在细胞浆中,在S期以及G2/M期过渡时,蛋白则向细胞核内聚集,我们在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在GV期卵母细胞中,CDC25B蛋白存在于细胞浆中,G2/M转换期观察到蛋白的核聚集;在整个细胞周期中CDC25B3则始终均一的分布在细胞核与细胞浆中,提示CDC25B3N末端42个氨基酸对蛋白的核输入起抑制作用。由此我们猜测不同肿瘤细胞中不同的CDC25B蛋白定位可能是由于过度表达的剪切异构体的不同。这进一步意味着不同肿瘤的发生机制不尽相同,对于肿瘤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然而由于方法学的原因,应用蛋白印迹从分子量上很难区分出三种蛋白,所以至今没有关于CDC25B剪切异构体的蛋白检测[7]。

我们针对不同的剪切异构体巧妙设计长度为14个氨基酸残基的小段特异性多肽,用特异性多肽免疫动物获得抗体,该抗体纯化后作为一抗,应用Western-Blot就可以检测CDC25B蛋白剪切异构体的表达状况。相信该技术路线的开辟对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也有着很大的提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许中友,吴伟,章崇志,等.胃及大肠癌血清CEA和CA-50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临床,1994,31(11):212214

[2]李中琦.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胃癌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3,18(3):249251

[3]王开明.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02,4(6):401403

[4]李红涛,吴开春,李彩宁,等.血清胃蛋白酶原诊断胃体黏膜萎缩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21(02):7172

[5]肖志坚,蒋孟军,肖华龙,等.胃癌患者全胃切除后血清PGⅠ、PGⅡ含量变化与胃癌复发的关系[J].癌症,2000,20(01):6668

[6]成军,王严庆.胃癌患者胃液血清中CA72-4、CA19-9和CEA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3,19(01):1720

[7]潘桂梅.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胃癌患者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学,2008,34(07):506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