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黄赛

江苏邳州市徐楼中学黄赛

语文教学的宗旨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即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内在的思想情感,凭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换言之,就是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感操练。

何谓“语感”?叶圣陶先生曾说:“在阅读过程中,对于语言文字的表述有灵敏的感觉,叫‘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强调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由此可知,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具有灵敏的想象性的感受能力。具体说,即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一般情况下,描绘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寓意深刻有力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怎样操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

指导朗读,感知内容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法。放声朗读,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能力。叶圣陶认为:“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对课文有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便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因为在朗读中,能够推敲文章的含义、情韵、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加深。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春》、《济南的冬天》、《安塞腰鼓》、《沁园春·雪》等。在教学中,朗读训练必不可少,学生一边朗朗读文,一边产生相关的联想,再现文中所描绘的各种景观:勃勃生机、意趣盎然的春天;温暖晴朗、如诗如画的冬天;激荡生命、磅礴力量的安塞腰鼓;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雪景……通过朗读吟诵,耳可以直接感受到语言抑扬有致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内心能与作者表达的情感相通,从而敏锐地感知课文内容。

驱遣想象,体会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情境,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自然。如何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意境呢?由于语文不同于刺绣,不同于雕塑,用手是触摸不到的,它是凭借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优美的景致,因而,教师要善于驱遣学生运用想象、联想的思维方法,在头脑中再造、显现相关的具体形象,并感受到感染、熏陶,领会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何等恬静,静到压根儿“没有风声”;又何等明媚,全在“天”底下,真正是“响晴”。并用了一个新巧的比喻:“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了。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作品塑造的美妙境界和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调动积累,体味情感

我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读到与自己的生活场景相吻合的语言文字时,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不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达成某种共识,这说明语感与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假如缺少生活经验或即使有生活经验而不能与语言文字相联系,也不容易获得语感。其实学生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有所感受的。教师应抓住这一连结点,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并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作者情感相沟通,进而体味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内容。

《沁园春·雪》中,词的上阙写景,起笔就大气磅礴。包举宇内,以“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审美视野,纵览北国河山。结局三句,诗人妙想奇发,搁笔云天雪景,去描绘云散天青冬阳暖照的晴天雪景。俗话说:“女要俏,一身孝”。美丽的女子着素服,净美淡雅,娇艳与素美相衬相映,更加美的无与伦比。诗人用“红装素裹”设喻,写北国晴天的雪景,确实是“份外妖娆”!此处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脑海中浮现美丽雪景,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甚有帮助。如此教学,学生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感悟到作者写作的意图,会产生认识上的共鸣,获得良好的语感效果。

引导比较,揣摩蕴含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可以深入的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当运用,由此获得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语言文字的意蕴。

在讲析《春》这篇春天景色的散文时,其中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设问思考:为什么不用“长”而用“钻”,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异口同声的答道:“钻”能绘声绘色地突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和初露头时的情态,生动形象。

再如《安塞腰鼓》中,为了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作品把安塞腰鼓置身于伟大厚重的黄土高原上,相得益彰:黄土高原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保存着生命的元气。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通过比较,使学生们对文章内涵有更真切的感受和理解。

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识别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志。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单靠学生自己形成,也不只是凭老师的讲解自然获得,更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当恰如其分地发挥导引作用,正确指导学生去识别、感知、理解、体味、揣摩、运用,在循序渐进地训练中,形成阅读、思考的良好习惯,切身感悟语言文字的表意和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个性的东西”,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坚持不懈加强语感操练,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增强,学习语文的水平也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