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运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1

胆结石手术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运用分析

吉什措

吉什措

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人民医院青海海北810499

【摘要】目的分析胆结石手术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胆结石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治愈率相差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胆结石手术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胆结石;手术;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E2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367-01

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最有效果的应为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一般采取内镜微创的保胆取石手术,该治疗方法对患者创伤小、干扰少、痛苦少、病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1]。本次研究中对胆结石手术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并对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胆结石手术患者6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2岁,平均(45.9±1.2)岁,病程2-5年,平均(3.6±0.8)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术前与术后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护理满意程度。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观察组患者有27例治愈,治愈率为90.0%,常规组患者有26例治愈,治愈率为86.67%,比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详见下表2。

3讨论

胆结石指的是胆道系统出现结石疾病,且该类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据有关文献证明,在西方国家,成年人的胆结石疾病发病率可达10%,其中美国的发病率可达20%,在我国,其发病率为3%-5%左右[2]。目前,临床上对于治疗胆结石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最有效果的应为手术治疗。且在行手术治疗的同时对患者给予适当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针对上述情况,本次研究中对该类疾病患者给予术前与术后的优质护理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3.1术前护理措施(1)加强术前检查:依据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并对患者给予肝功能、心电图、血常规检查等;行麻醉前宜禁食禁饮,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指导相应的床上排便训练。(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亲切友好的沟通交流,向患者讲解相关医疗健康知识,使其对自身疾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应善于倾听疾病患者的诉说,以便及时了解其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或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疾病治疗。

3.2术后护理(1)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情况,对其意识状态及时进行判断,并相应调整患者体位,防止不明物体吸入气管造成吸入性肺炎与窒息现象的发生。(2)切口观察: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情况,观察是否出现切口感染、渗血、敷料脱落等情况发生[3],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并做相应处理。(3)T管护理:确保T管通畅,防止受到压力导致弯曲变形,对患者引流量与引流物的性质进行仔细观察,拔管前运动应保证胆总管与十二指肠处于完全通畅的状态。(4)饮食护理:加强口腔护理,肛门排气完成后患者可食用少量的流质食物,多饮水,能够有效将胆汁黏度降低,促进胆汁排泄。

综上所述,对胆结石手术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几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茜.浅谈优质护理在胆结石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9):5160-5161.

[2]周立红.优质护理对高龄胆石患者围手术期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2):879-880.

[3]金贞玉,丛云峰.优质护理服务对急诊胆结石患者心理及疼痛影响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4,28(4):28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