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彭羡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彭羡丽

彭羡丽

河南虞城二中彭羡丽

语文教程改革犹如一缕春风,带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清新于惊喜,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语文教学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甚至阻碍素质教育的进程,而素质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主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体会,粗谈一下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各位同仁共勉。

探方法,激兴趣,创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科学的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知识,创设一种民主、友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心里放松下进行思考,这样能促进学生自觉参与的愿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秃鹰之死》这篇文章时,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方法等进行肢解。因为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对环报问题仍认识不够,于是,我以《焦点访谈》的形式给学生创设思考的氛围。让学生选一位“主持人”,两名“记者”,两位“专家”,而其他学生则是观众。“专家”可根据文中涉及到的环保知识进行回答。之后,“记者”可随意采访“观众”,让他们也谈谈环境的恶化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如何为保护环境作出积极的行动。这样,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不用专讲也就迎刃而解。学生感到新奇、有趣,更感到“记者”问到自己答不上来“没面子”,兴趣性和积极性很快调动起来,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中。被学生认为很枯燥的说明文学得兴趣盎然,读得兴致勃勃,说得有理有据,不仅掌握了说明文的体裁、特点、方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从思想和行动上都应该为环护做点工作。

破模式,创情景,强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被动,以教师为主体,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因此,为了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吸纳知识,创设课堂情景,营造民主的氛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如在讲《蜡烛》一课时,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让学生以一个战地记者的身份走进战火,抓拍感人场景,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内心世界中。这一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创设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对话场”。学生的灵感被激活后,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更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和平的珍贵,并从这位伟大的母亲身上感受到母性的光辉和人性美。学生的心灵浸润在这种真、善、美的情感和意境中,情感价值观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这时,当教师视学生为主体,感动我们的不是文本,而只学生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创建和谐教学天地

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要创造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如在讲“口语交际.我也追星”这一活动时,课前一周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从“名人伟业”、“名人故事”、“名人风采”、“名人瑕瑜”、“模仿体验”五大板块进行搜集资料。在展示课上,学生像精心侍弄自己的花园一样,把自己的作业装点得五颜六色。对名人的优缺点,追星的利、弊分析的头头是道......这展示闪耀着学生们智慧的火花。由此,我感到,学生不再像个容器,被动的接受知识,只要教师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他们就会主动思考,自我探究,创新能力会最大程度的得到体现,他们在学习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和人文素养。

故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较给他们知识更重要。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让他们在探索和体验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让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乐园。笔者相信,教师只要给学生以自由的天空,这些充满朝气和极富灵性的“鸟儿”一定会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