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诗词一腔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千年诗词一腔愁

杜国平

杜国平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734300

咏愁,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常见的一个情感主题,千百年来常咏常新,诗人辈出,佳作丰硕,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真可谓是千年诗词一腔愁。鉴赏诗词,领略诗词之美,是绝对不能忽略“愁”这一永恒的主题。

诗人个体情绪的差异,生存处境的不同,情感遭遇的不一,咏愁诗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从内容上来讲可分为以下几类:离别之愁,如“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相思之愁,如“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思乡之愁,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将军白发征夫泪”表现了人的愁思悲苦,是直面困难的旅思愁怀,《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李白对月思乡之愁;身世之愁,如唐代诗人李白被权贵排挤后,过着凄然的漫游生活,积怨日益深沉,于是发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感叹;家国之愁,如李后主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一个丧家失国之人的悲愁写了个尽透;伤时感事之愁,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等等。

在形式上,同是咏愁,不同诗人词家的技法不同,即便是采用同一技法,其具体表现也往往同中有异、各尽其妙。古诗词常见的咏愁技法有:

一、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本来抽象不可触摸的愁变为具体可感之物。这种写法就是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形象,直接将愁当作物来写。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宋·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于感情的洪流中。李清照的《武陵春》这首词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其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了悲愁之多。

二、借用各种修辞手法写愁。①借助于比喻、拟人等法来表现愁:唐代刘禹锡的“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其二),是用比喻来生动地写愁;宋代黄庭坚的“我只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用拟人法生动地传出愁情含满川风月。②运用夸张手法写透深愁。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水边沙外”》),是将夸张与比喻结合起来咏愁的;唐代赵嘏的“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于夸张与对比的统一中表现闲愁的,是在夸张、比较中衬出愁之多、愁之重的。③运用对比,烘托咏愁。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于欢乐与忧愁的对比之中突出了愁之深重;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一词,“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将如今饱尝愁苦与少年不知愁的滋味加以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远大抱负难以实现的愁闷。④运用双关,委婉咏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云:“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一语双关,含蕴深远,表面上是写浮云遮住了太阳,使人不见长安而生愁情,实际上,这是委婉地写佞臣在皇上面前摆弄是非,皇上不明,致使诗人不得重用,有志无法展、有才无处施而生愁怨。

三、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愁,融愁情于景。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直抒愁情。南唐冯延巳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词中主人公触景生情,由目睹春来河畔生春草、堤上绿杨柳,联想到了自身年年有的愁怨。

以上所列古诗词咏愁技法,仅仅是一些常用之法。事实上,古人咏愁,在许多时候是多种技法综合运用。宋代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的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设问,但又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以比兴作答,生动细腻地展开来铺写,不仅如此,它还以“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来烘托“闲愁”,便含蓄地写深写透了闲愁。

在唐宋诗人词客中写愁最为出色的当数李清照了,她写了相思离别的闲愁,也写了身世孤凄哀愁,更有国破家亡的悲愁,可谓是愁绪满怀、千回百转。这和她的人生经历、生活的时代有关,国破家亡,使她难得欢颜,即便面对大自然的美景,撩动于心的,还是一个愁字。且看那个“愁”字,如何出现在她的词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醉花阴》);“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梦断漏悄,愁浓酒恼”(《怨王孙》);“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生,人远天涯近”(《生查子》)……李清照的词,最脍炙人口的,是那首《声声慢》,词中那种孤寂愁苦的心境和气氛,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咏愁,作为诗词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常写常新的,就是在现当代新诗中,也有许多名作。如戴望舒的《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独自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仿徨;更有余光中寄托于浅浅海湾的浓郁的思乡之愁(余光中《乡愁》)。

不知是文人都多愁善感,还是人常在多愁善感时为文,愁竟使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春红夏绿开放得如此艳丽,绽放得如此浓醇,滋养了中国诗人独特的情愫,而使中国历代诗人好将“愁”字入诗。文人可能是多愁的,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具有愁思,也善以愁入诗,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读诗也好,作词也罢,都无法绕过愁这条悠悠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