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裂型宫外孕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破裂型宫外孕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曾玉霞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目的:在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以下药物: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6年1月~2017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6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8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联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治疗,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治疗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β-Hcg(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腹部包块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阴道出血停止时间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以下药物联合使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未破裂型宫外孕;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临床治疗效果

未破裂型宫外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且属于急腹症,临床表现包括停经、腹痛、阴道出血等,在发生孕囊破裂后,患者可出现大出血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病情严重可导致患者被迫接受子宫切除治疗[1]。据相关性文献报道,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临床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需要给予患者药物治疗,药物选择甲氨蝶呤、米非司酮[2],疗效确切。本组探究中共计选取56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以下药物联合使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基础性临床资料

参与本次探究的56例患者均选自我院所收治的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中,就诊时间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组别是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即实验组(n=28)和参照组(n=28)。实验组中患者年龄在23岁至36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27.41±5.24)岁;参照组中患者年龄在24岁至37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26.98±6.30)岁。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给予本组探究中2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患者病程、患者具体病情变化等。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应用甲氨蝶呤治疗,用药途径是肌肉注射,用药剂量是每次0.4mg/kg,1次/d,连续治疗时间是3d;

实验组患者:应用联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治疗,50mg/次,间隔时间是12h,注意事项是:服药前后禁食2h,连续治疗时间是3d。

1.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

当患者经过治疗后阴道出血、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且β-Hcg水平获得显著降低(达到正常范围)、妊娠包块消失或者明显缩小则判定为显效;当患者经过治疗后阴道出血、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均显著好转且β-Hcg水平获得显著降低则判定为有效;当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β-Hcg水平、妊娠包块均不符合以上标准则判定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是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56例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探究中,计量资料:经t检验且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且用率的形式表示。若统计学结果为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将2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如下:明显实验组患者更佳,组间数据是指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详情参见表1。

表1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3讨论

未破裂型宫外孕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且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表现是停经、腹痛以及阴道出血,需要给予患者有效治疗,以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因为病情严重需被迫接受子宫切除治疗[4],最终导致患者生育能力丧失。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需要给予患者药物治疗,临床作用是可杀死患者体内胚胎组织并避免患者手术造成痛苦。

目前临床上主要利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可发挥协同作用,可对患者DNA、RNA合成过程产生干扰[5],可促进患者坏死、脱落胚胎组织吸收并导致患者胚胎死亡,疗效确切。甲氨蝶呤作为细胞周期特异性化疗药物需要注意用药反应观察,注意事项是多饮水以及常漱口,可现溶现用;米非司酮用药途径是口服,用药不良反应包括恶性呕吐、口腔溃疡、子宫出血等,需要给予患者口腔清洁以及保证口腔干净[6],给予患者定期血常规检查,同时,还需要监测患者肝肾功能。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期间,需要给予患者血β-Hcg以及B超检查、对症治疗,出院后,给予患者阴道清洁、营养指导等,叮嘱患者注意多食富含铁蛋白物质以及禁房事,1周后,给予患者医院复查。

本组探究中,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是92.85%,β-Hcg(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水平、腹部包块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阴道出血停止时间分别是(1337.6±202.3)IU/ml、(14.6±3.6)d、(8.8±2.6)d、(11.5±4.4)d,均显著性更佳。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在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治疗期间采用以下药物联合使用: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可获得较为了理想的临床疗效,可显著降低患者β-Hcg水平,可显著缩短患者腹部包块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阴道出血停止时间,值得将其作为有效治疗办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学丽.联用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对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74-75.

[2]沙莺.米非司酮治疗未破裂型宫外孕的效果及其对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和再次妊娠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0):131-131.

[3]何文博.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与中药宫外孕Ⅰ号方治疗异位妊娠疗效的对比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4(7):120-121.

[4]赵光青,王芳,吴志品等.针灸配合米非司酮、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0):30-31.

[5]高向军.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分析[D].泰山医学院,2015.

[6]黄飞燕.宫外孕的早期诊断及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