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格根哈斯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蒙医科010000

【摘要】目的:分析持续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104例心力衰竭患者。常规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方法。治疗组: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理护理的方法。结果: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是75%,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86.54%,两组相比,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后,治疗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持续心理护理能疏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改善心功能等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持续心理护理

心力衰竭就是心脏的排血量无法满足正常的新陈代谢,从而引发组织的灌注不足和肺循环静脉淤血的情况[1],是临床中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心力衰竭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的治疗,进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目标就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抑制病情发展,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因此,选取我院104例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持续心理护理,观察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6年12月共104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

常规组52例,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43至72岁,平均年龄(51.3±2.2)岁;病情:高血压34例,冠心病13例,其他5例。心功能级别:Ⅲ级36例,Ⅳ16例。

治疗组52例,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45至76岁,平均年龄(53.2±2.4)岁;病情:高血压31例,冠心病12例,其他9例。心功能级别:Ⅲ级34例,Ⅳ18例。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患者无合并症;②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③心功能级别在Ⅱ-Ⅳ级;④近期无抽烟饮酒史;⑤患者的年龄在43-76岁之间。

1.3方法

常规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方法。

治疗组: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理护理的方法。具体如下:入院后,护理人员跟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解,加强患者心理的承受能力,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知患者相关疾病的医学知识,了解疾病形成的诱因、发展过程以及预后情况,如何进行自我护理。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要细心、认知的解答。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护理人员告知患者情绪过于激动会影响患者的,一定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心理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从而提高抵抗能力,改善预后。护理人员要和家属也要进行有效的沟通,让家属多鼓励患者,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焦虑情况,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

1.3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情况;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到Ⅱ级以上;有效: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到Ⅰ级以上;无效:患者的心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是75%,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86.54%,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评分情况

常规组:干预前(47.31±7.58)分,干预后(42.63±6.83)分;

治疗组:干预前(46.47±6.94)分,干预后(31.53±4.37)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情况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后,治疗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中,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越来越普通,护理人员的工作也得到认可和满意。心力衰竭的病程较长,属于慢性疾病,需要患者反复住院[2],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病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期间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指导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提高预后效果。

实施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进行连续性的护理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从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3],护理服务好患者为工作目标,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让患者和家属满意,与临床医师配合好,能更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持续心理护理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要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合理的运动,从而增强身体素质,提醒患者要定期进行复诊[4]。

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是75%,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86.54%,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情况相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实施不同的护理后,治疗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实施持续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持续心理护理能疏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治疗配合度,改善心功能等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春花,吴蓓君,袁丽,等.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6A):16-18.

[2]朱社宁,李金华,苏海燕,等.产前心理护理对产科应激事件及产后抑郁的预防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1B):1687-1689.

[3]缪小红,胡丽娅.认知心理护理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症患者认知障碍的作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7A):74-76.

[4]谢巧玲,营养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田护士进修杂志,2015,72(8):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