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献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1

护理干预对献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分析

邓君

邓君

(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32)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护理手段对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接收的139例献血者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组,其中69例行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其余70例加强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血肿形成率与护理满意度观察组均更理想(P<0.05)。结论给予体检者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性心理与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该法深受临床欢迎。

【关键词】护理干预献血者皮下血肿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325-01

皮下血肿为献血后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临床往往表现为皮肤局部出血、青紫、瘀斑、甚至皮下血肿等现象[1~2]。该种情况一旦发生,极易对献血者身心以及医院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我院本次对接收的139例采血后形成血肿的献血者给予了不同的护理手段,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降低皮下血肿形成的临床优势,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7月至12月接收的139例献血者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组,其中69例行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其余70例加强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两组男、女性例数分别为74、65例,年龄范围在19~55岁,(37.9±2.8)岁为年龄平均数。两组上述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1.2.2观察组:在对常规护理前提下加强护理干预。①加强心理护理[3]。采血前绝大多数献血者会出现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科学宣教,使其充分明白采血原理与其对机体的积极作用,打消心理顾虑,树立正确的采血观并积极配合采血。②加强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整个采血过程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找准穿刺点并消毒,固定献血者采血端肢体,注意避免穿刺失败与血肿等的发生。③出针与按压时间和方法。针头一经拔出,应立即用止血贴按压住皮肤与血管针眼,按压时间在5~10分钟左右。④加强采血后的观察。采血完毕后护理人员应加强观察,要求献血者在10~15分钟后确认穿刺无问题后方可离开。⑤皮下血肿的处理。一旦发现形成血肿,应及时处理。可将干净毛巾浸入冷开水对穿刺点周边血肿部位给予30分钟左右的冷敷,以促使机体血管收缩与降低血液渗透,有效降低体检者疼痛度与预防感染。同时告知献血者若在采血后24小时内出现血肿,应采用热敷消肿。

1.3观察指标

依据焦虑与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对比两组护理后负性情绪、血肿形成率与护理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为%与(x-±s),行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AS、SDS评分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两组SAS与SDS评分对比表(x-±s)

3讨论

引起采血后形成皮下血肿原因较多,比如护士操作失误、反复穿刺,体检者情绪紧张、血管过细等均是临床常见原因。体检者一旦出现皮下血肿,主要表现为穿刺点及周围红肿疼痛、情绪紧张暴躁等,甚至常迁怒于护理人员,引起护患关系紧张。

我院本次为了降低献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对观察组的献血者采取了从心理、护理态度、科学宣教、血肿处理指导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结果发现:观察组在SAS、SDS评分、血肿形成率与护理总满意度等方面均更令人满意(P<0.05)。可见:给予体检者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负性心理与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该法深受临床欢迎。

参考文献

[1]周燕,徐凌忠,献血后皮下血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4):429.

[2]罗云香,刘新凤,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35~138.

[3]韩丽娜,张桂,徐娟,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10):77~78.

[4]刘岩,李萍,无偿献血后形成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