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家庭护理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糖尿病人家庭护理综述

黄荣青

黄荣青(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玉林537000)

【摘要】糖尿病是常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的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大多数病人病情稳定后选择出院回家继续治疗。[1]所以,要加强对糖尿病人的家庭护理,因为家庭护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糖尿病人的预后与转归。[2]

【关键词】糖尿病家庭护理护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341-02

糖尿病(DM)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所致,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明显,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能够引起身体多器官的损害。[1]糖尿病在发达国家中发病率及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及肿瘤,我国近年来DM患病率也逐年上升。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仅次于心血脑管疾病及肿瘤,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疾病。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全世界现有约1.8亿糖尿病病人,中国已有糖尿病人9240万人,其中男性5020万人,患病率超过十分之一,女性4220万,这说明中国20岁以上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达9.7%。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彻底根治,运用综合治疗配合家庭护理,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正确运用饮食、运动、降糖药物三类基本疗法,可以很好的控制病情。家庭护理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现就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进展综述如下。[2]

1.家庭病情观察护理

观察是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病情观察护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细致的观察可以及时、系统、全面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重要依据,能够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3]患者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有无泌尿道、皮肤、肺部等感染,女性有无外阴部皮肤痛痒。老年人症状不是很明显,应定期检查尿糖、血糖、心电图及查看眼底,观察有无低血糖表现。[4]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就要小心酮症酸中毒发生的可能性。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人,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神经系统的异常。

2.调整生活规律护理

糖尿病是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工作和学习时间要适中、稳定,不可做突击性的工作和学习。[5]保证充足的睡眠,按时起居,有利于糖的代谢。按时测量体重,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坚持体育锻炼和各种有益的活动,保持情绪稳定,生活有规律。[6]

3.合理饮食结构护理

糖尿病人的合理饮食调配护理最重要的是控制饮食,护理人员要严格控制病人的饮食标准,增加高纤维素、低脂肪饮食,每餐少食,每日多餐。根据病人的标准体重和劳动强度,制订其每日所需的总热量。[7]可将糖尿病患者每天的食物分成4~5次食用,或者每次半饱不感觉饥饿就好。少进甜食、根茎类蔬菜,应增进粗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类、绿叶蔬菜、白菜、绿豆芽、黄瓜、芹菜、西红柿等,适当限制水果,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食用植物油,尽量不吃或少吃精粮、动物内脏、蟹黄、鱼卵、鸡皮、猪皮、猪肠、花生、瓜子、核桃、松子、甘蔗、水果、土豆、芋头、荸荠等食物。[8]忌辛辣,多饮水,戒烟戒酒,忌咸食。

4.适当体育锻炼护理

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和爱好,选择活动方式。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不宜空腹运动。清晨锻炼者,应在运动前适当进食。[9]参加远走、郊游等活动时,活动结束后可适当增加饭量或适当减少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用量。坚持每天1小时的体力活动,能够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减轻胰岛素抵抗,使高胰岛素血症缓解,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应鼓励轻型糖尿病的老人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煅炼,避免身体发胖,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10]

5.恰当保护皮肤护理

糖尿病患者常有皮肤瘙痒,干燥,应每日淋浴,保持皮肤清洁,勤换衣服,特别是内衣裤,保持床铺被褥的清洁干燥,减轻刺痒。每天都要清洗会阴部,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贴身衣服必须穿纯棉制品,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养成每天洗脚的良好习惯。洗净后,用干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间,切莫用力,以免擦破皮肤。[11]注意保护双脚,不穿紧袜子和硬底鞋,以免发生足部溃疡进而发展成坏疽。坐位或平卧位时应抬高患肢,天冷时应注意肢端保暖。如发现脚部出现水疱、感染等症状,要及时到糖尿病专科就诊,切不可自行处理。

6.加强患者心理护理

选择高质量、适宜的家庭护理方法,使糖尿病人有效的控制血糖,防治或延缓并发症,延缓寿命,降低病死率。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眼、神经、肾脏、心脏、血管疾病及感染等多种慢性并发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纠正患者对此病的错误认识,讲清楚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解除其精神压力,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家人应倾听患者诉说,尊重患者人格,感觉到家庭是真心地关心他、爱护他,增强治疗信心。[12]

7.严格用药反应护理

对糖尿病人进行用药反应的观察,是日常护理的重点内容。注射胰岛素的病人,现在用胰岛素笔式注射器,易于携带非常方便。胰岛素一定要置于0-5℃冰箱内保存,注射胰岛素剂量一定要准确、按时,注射部位是皮下注射。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出现低血糖,表现为饥饿感、头晕、软弱、出汗、心慌等,严重时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甚至昏迷。病人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可给病人口服糖果或糖水,病人抽搐、昏迷或是有低血钾表现,要及时送医院诊治。[13]

8.做好健康教育护理

要想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存质量,必须注重健康教育,护理工作者必须在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鼓励患者正视疾病,认识到糖尿病的可防性和可治性,及不防不治的危害性。了解先进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生活方式,自觉遵守饮食运动疗法,按时服药打针,定期监测有关指标,控制疾病的发展,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使患者真正受益。

总之,糖尿病是内科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运用良好的家庭护理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止和延缓病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颖,王钢.浅谈糖尿病人的家庭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02):101-102

[2]郑艳新.糖尿病人家庭护理综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01):154-155

[3]马艳萍,陈宇佳.家庭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2):152-153

[4]陈秋敏.糖尿病的家庭护理指导[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1):64

[5]矫立伟,陈秀杰.浅谈糖尿病病人的家庭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20):120

[6]SimonCohnOwnershipandcontrolofdiabetes[J].CriticalPublicHealth,1992

[7]MaxW.Simmons;NevilleOwenPerspectivesonthemanagementoftypeIIdiabetes[J].AustralianPsychologist,1992

[8]JuanFernandez-SierraPsycho-educationalactionforteenagerswithdiabetes[J].BritishJournalofGuidance&Counselling,1998

[9]JosefZihl;LudwigSchaaf;EricA.ZillmerTheRelationshipBetweenAdultNeuropsychologicalProfilesandDiabeticPatients'GlycemicControl[J].AppliedNeuropsychology,2010

[10]SoniaMarrone;JessicaWhitePlume;PatrickKerr;AnnaPignol;NancyVogeltanz-Holm;JeffreyHolm;MargoAdamsLarsenTheroleoffree-playphysicalactivityinhealthybloodglucosemaintenanceinchildrenwithtype1diabetesmellitus[J].Psychology,Health&Medicine,2009

[11]JaniceA.NeilFarmerswithDiabetes[J].JournalofAgromedicine,2000

[12]JiSeonLeeTheUnmetNeedsoftheElderlywithDiabetesinHomeHealthCare[J].SocialWorkinHealthCare,

[13]MatthewR.DavisBiomedicalcontrolanddiabetescare[J].ScienceasCulture,1998

[14]SaraA.Quandt;RonnyA.Bell;BeverlyM.Snively;MaraZ.Vitolins;LindsayK.Wetmore-Arkader;ThomasA.ArcuryDietaryFatReductionBehaviorsamongAfricanAmerican,AmericanIndian,andWhiteOlderAdultswithDiabetes[J].JournalofNutritionFortheElderly,2009

[15]PatriciaBarthalowKoch;ElaineWilsonYoungDiabetesandfemalesexuality:Areviewoftheliterature[J].HealthCareforWomenInternational,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