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音乐教学回归朴实自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3-13
/ 2

让中学音乐教学回归朴实自然

仇秀华

◆仇秀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225009

音乐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新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断出现,课堂教学呈现一派勃勃生机。但是我们的音乐教学似乎太华丽了,华丽的教学并没有带来高效率,反而因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引发了广泛争议。这就是教学的“华而不实”。我认为,当前的音乐教学要回归朴实,在朴实中升华音乐教学的生命本质。

因此,针对目前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若干现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舍本求末——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忽视了音乐的本体性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理念要求教师尽力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让学生变得更加文明、博爱。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实施来,我们很多教师就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愉悦性,并把其放在首要位置,在有意无意之间忽略了音乐的本体性,而且这种现象在前期还相当普及。

课例1:《什么水面打跟斗》的学习欣赏课。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服装、帽子等对山歌的道具。导入新课时,该教师让学生看画面聆听《什么水面打跟斗》并思考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然后让学生唱一唱该乐句。该环节设计不错。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分组讨论用这些道具来表现少数民族的年轻男女对歌的情景,并上台表演亮相。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交流完毕后,在表演过程中,有的形象逼真,有的滑稽可笑……顿时音乐教室成了欢乐的海洋,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不绝于耳。最后,教师让学生复听歌曲,并作了总结。整堂课下来,学生体验不到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他们关注体验的仅仅是活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表面上的快乐而非音乐本身。

二、画蛇添足——为综合而综合,只重共性,忽视了个性

课例2:歌曲《四渡赤水出骑兵》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于是,这位老师就从历史的角度开始了提问:红军长征的起因与起讫时间是什么?经过怎样?途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长征的结果怎样?有何历史性意义?学生一一作了回答,不全者,老师作了补充。然后,老师又从地理角度介绍了长征的行进路线、途经省市及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一番讨论后,终于点到了作品。然而又觉得还要补充关于文学诗歌的内容(歌词是文学诗作),朗诵一遍后,又提了几个问题,探讨原诗句这样写的目的。半节课过去了,课堂上才传来等候已久的歌声。由于时间有限、作品较长,这节课学生只完整听了一遍,且没有分段进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上述课例中,教师也花了不少心思,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地将其他内容与音乐有机地联系起来,教学偏离了艺术综合的宗旨。在这里,是为综合而综合,全局性改变了艺术课程的性质,为赶时髦加入综合,偏离音乐性去探讨、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只能是画蛇添足。

三、牵强附会——滥用多媒体课件,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音乐教学,有直观、快捷的优势,它能将文本、动画、音乐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也能使音乐教学更添活力。这一点无可非议,但我们也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师为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几乎挖掘了教材中所能运用的一切知识点,利用了一切所能利用的媒体,制作上也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哨、动感效果,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大开眼界,但教学实效一般,尤其是学生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各种音乐外的东西,而忽略了真正欣赏的音乐内涵。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仅仅是为优化教学过程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多媒体教学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全面规划,合理配搭,适时展示,恰到好处,体现其合理性、实用性。课件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不可牵强附会、既多又杂。

四、生搬硬套——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流于形式,忽视了实效

在目前教学中,我们也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

课例3:《杨柳青》的自主合作交流课,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歌曲并为歌曲重新填词演唱。应该说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这样的课堂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堂的自主性、互动性、合作性,如果组织恰当、目标明确,确实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必须明确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及目的,并且明确规则,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讨论、合作,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才能代表小组的学习水平,否则就只能是富于表面、流于形式。究其原因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在其中必须及时提醒和指导每组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不能只是盲目地让学生合作而不管规则和职责是否明确,生搬硬套尝试着用。

五、浅尝辄止——只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弱化了音乐知识与技能

课例4:《森林狂想曲》课堂,教师制作了课件,展现了一幅描绘神秘大森林的图画,以激发学生兴趣及好奇心。让学生顺着这个线索往下想:描绘了怎样的大森林的景象呢?然后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分组上台模仿森林中的5种动物的叫声。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们不亦乐乎。整堂课下来,音乐未作过多分析,只是重复播放。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对音乐中的节奏、速度、力度等做具体分析,学生并没有深刻体会音乐的情感。

上述课例中,教师把丰富课堂的理念带进了课堂,却丢弃了“双基”。其实审美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离不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强调审美并不是弱化音乐知识的学习,而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方式,淡化双基学习过程。

当前,生态学的理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包括音乐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决不能只是把音乐作品看作是被动的、毫无生命的教学工具。在很多情况下,音乐作品得不到自由的呼吸,不能够平等地和学生进行对话,甚至经常被人为“解剖”后再呈现给学生。这种人为的、无视音乐作品生命的行为最终破坏了音乐教学的生态环境。

另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一些教师的活力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在教学过程中弹琴的教师越来越少了,唱歌的教师也越来越少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完善音乐教学的生态环境,使一切生命体都得到重视和实现,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的生命本色。作为我们新一代的音乐教师,应在教学中认真反思,去掉浮躁,及时调整,正本清源,真正构建朴实、自然、和谐的中学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