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

冯莉莹

(郑州市环境艺术设计事务所,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238-02

摘要: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居住区绿化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它最能贴近居民生活,也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主题词: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建筑环境;绿化建设

对于中国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而言,更需要主动地应对全球化,正视问题,抓住机遇。而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本应是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但现实的城市却常常拥挤、混乱、嘈杂、无序。一方面积极接受外部信息、资源和能量,借鉴国外景观规划设计的思想与手法,利用最新技术大胆创新;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固守中国特色,传承民族园林精神。居住区绿化是按照中国人的审美取舍与欣赏方式,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它最能贴近居民生活,也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最新研究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教育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很多“水景”设计的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可参与其中的少。而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绿化建设,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性、展示性。事实上,城市绿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环境,而不是主题游乐。但凡是在新建居住区中,真正为居民的生活和栖居而美化的社区并不多见。而大量出现的是,样板示范区导向的美化,目的是展示政绩,供人参观;商利导向的美化,试图通过美化招徕住户。这两种导向都把居住者和居住环境作为展示品,忽略了环境美化对于居住者日常生活的意义。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建成区不断地迅速扩大,新建居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居住区的绿化与城市建设、交通、卫生、教育、商业服务及其他物业治理等,共同构成现代化城市居住区的总体形象。据统计,居住区占地绿化面积已远超过其他公共绿地增长速度,也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得到各级领导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更深受小区居民的关心和瞩目。但亦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执行绿化法规的意识不够,尚未形成规范化治理

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治理措施,一些建设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改变了部分规划绿地使用性质。如:摆摊设亭,建存车棚、停车场等。绿地成了无视法规的挤占对象。

1.宣传执法力度不够,治理办法落实不够。对随意折枝、摘花、伐树和车辆碾压绿地等行为,查处工作薄弱,无形中助长了侵占、蚕食、破坏绿地的行为,致使一些人和个别单位的领导绿化意识淡薄,法制观念极差。存在各行其是的现象,设计与施工未经园林部门审核,影响了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的提高。

2.绿化规划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不相适应。一些开发商在规划时,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但具体到施工时,一些配套设施就发生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象。待到投入使用时,问题接踵而至。例如停车场问题、商业配套设施问题等。为了缓解矛盾,开发商不得不考虑补扩建,而补扩建的唯一办法就是挤占绿地。

3.治理体制不顺,经费明显不足。建成区的居住区绿化,有时因为产权和治理范围交接不明晰,责任不清而造成治理不到位。依照法规规定,小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经费应由房屋产权单位负责。但由于目前实行房改,房屋产权多样化,至今养护经费不能落实。假如此类问题得不到解决,包袱越背越重,势必会造成将来承受不了而被迫弃管。另外,有一些市政工程,在居住区或重点大街施工,毁坏树木、占用绿地不缴纳绿化损失费,无形中为绿化养护雪上加霜,影响了整体绿化水平的提高。

解决问题:一,规划设计是关键。要想提高新建居住区绿化美化水平,就必须做到规划设计合理,使规划到位,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要求。如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应低于小区总面积的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人的要求,并应根据居住区规模规划布局形式统一安排、灵活使用。

二、配套设施完善,综合功能齐全

居住区的基础设施除了绿地外,还应包括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卫生保健、娱乐场所、行政治理、市政公用设施等。

规划要有超前意识,留出一定比例的待建用地。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要注重创新,注重经济实用,注重治理。

三、注重绿化设计手法

在植物的配置上应考虑季节变化,营造春则繁花吐艳、夏则绿萌清香、秋则霜叶似火、冬则翠绿常延的景观,使之同居民春夏秋冬的生活规律同步。建议选择一些具有强烈季相变化的植物。如:雪松、玉兰、法桐、元宝枫、紫薇、女贞、大叶黄杨、柿树和应时花卉等,萌芽、抽叶、开花、结果的时间相互交错,达到季相变化。还应乔灌花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相结合、速生与慢长相结合。同时考虑住宅的通风、采光。最后达到功能优先、注重景观、以绿为主、方便居民的目的。如儿童活动区内要树种一般采用生长健壮,少病虫害,树姿美丽,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的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色彩丰富,体态活泼,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对于大多数长年户外活动的人群要通过用自然流畅的林缘线,与丰富的大色块相结合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感官环境效果。

四、提高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目标

植物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植物景观。

五、强调人性化

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而进行建设、变化的,不断趋于文明和理性的社会。越来越关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适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须不断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结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绿化的综合效益即生态效益,这就推动植物造景朝着更为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以绿为主是城市绿化的着眼点,通过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构成一幅活的动态构图,来表现植物造景的艺术化。它是园林空间的弹性部分,极富变化的动景,丰富了城市植物景观的色彩和层次,增添了城市的生机和野趣。

参考文献:

[1]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国园林,2008,1.

[2]王祥荣,植物造园与生态设计,城市规划汇刊,2002,11.

[3]江铭,居住区规划设计探析,生态园林论文续集,2003,3.

[4]胡宝哲博士居住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