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课堂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1

发现课堂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高长征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之一,当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其存在的现实根据和内在价值,重视并认真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哪些明显的弊端呢?

一、教师讲得精彩,但学生收效甚微

一些数学教师课前设计出了非常细致的教案,讲课中也处处为学生铺垫,把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阐述清楚,自认为学生不会再有什么问题了。可课后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其中,有些学生反映自己的思维缺少了挑战性,觉得课堂学习无趣,另有一些学生则反映尽管自己的思维在课堂上能够跟着老师一直转下去,但课后做题时却常常找不到思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虽然在“怎么教”上下了功夫,但却忽视了学生“怎么学”,没有深入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活动,没有重视学生的数学学法指导和自学能力培养,课堂上虽然有教师对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单向信息的传递,却没有学生接受、理解、运用知识和方法的信息的反馈。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与学、师与生始终在课堂上起着主体作用,光有教的主导性、积极性,而无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教的主导性必然会成为一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引导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才能内化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所学知识不系统,数学双基训练被弱化

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效率。这就要求一提高数学教师的心理分析能力与教学思维方法的科学化程度,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不同的数学教学策略。二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严谨、本质的数学。现实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并不能真正地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上述本质,他们或因对数学活动外在细枝末节纠缠,不能深入数学思维,或因对数学知识系统与结构的淡化,使得数学双基训练被进一步弱化,数学教学活动也因此日益脱离了数学的本源。

三、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改进

大多数教师喜欢把程序化地完成教案的讲解作为目标,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与落实。数学作业布置缺乏分层,数学作业拿现成的数学习题集布置。有一些教师对后进生培养简单化,试图强迫他们死记硬背题型、定理、公式来达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从而造成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偏低的现象。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应该明确的有所缺失或者含糊不清;有些教师常常冷落教材,迷恋网上资料或者课外资料。教师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认为应当从教师素质及其根源进行必要的探析,比如教师对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与学理论学习不足,执行能力缺乏,教学中急功近利,并不能真正地、深入地研究课堂,研究学生,此外,这些教师反思意识也非常缺乏,更谈不上在课外自主地开展教学研究,他们甚至对不合理的数学教学现象连自我批评的勇气都没有,对他人成功的数学教学经验也不能进行理性思考和升华。

四、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关系未能被优化、教学各个环节需要有效协调

富于效率的数学课堂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要求能科学合理地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恰当地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独立思维,强调学生数学活动的高参与度和高发展度的统一,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控制”与“平衡”策略,优化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实际教学中这些做的很不够。数学课堂中的“设计不当”与“控制失衡”现象,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1)不能在面向全体理念指导下努力面向每一个个体;(2)不能处理好数学学习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不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与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方面目标整体上的全面性、均衡性与具体课堂中的选择性、侧重性的关系;(3)不能处理好接受学习与建构学习的关系,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别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4)不能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能活化教材内容,停留于文本而不能超越文本、创新文本;(5)不能正确把握数学课堂教学的节奏,快慢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课堂讨论参与率偏低,讨论中思维不深入,师生互动有形无神。

五、不会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使数学教学内容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而且能够使学生动脑动手,引发有效思维,从而使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然而,技术本身毕竟是一把双刃剑,有没有用,用得好不好对数学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常常是不相同的,比如,尽管有不少的数学教学内容展开教学,但由于技术能力不足或重视不够等原因,不少数学教师并没有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就很难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些数学概念显得更为抽象、单调、机械、晦涩。同时“技术困惑”还表现在:滥用现代教育技术造成“形象化的数学表征扼杀学生逻辑思维”的现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被弱化,学生系统性数学思维的生成和求异性数学思维的培养受到技术的束缚。走出“技术解惑”的关键在于真正树立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观,积极而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