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83例血管性眩晕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磁共振成像在83例血管性眩晕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张春华

张春华(湖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医院磁共振室063600)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5-0124-02

【摘要】目的探讨MR在血管性眩晕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5T超导MR设备,对83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MRI平扫、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C)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RI平扫明确脑梗死灶28例,69例MRA检查患者中,发现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硬化45例,24例3D-FIESTA-C序列检查的患者中,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显示较差10例,发现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有明确压迫和粘连7例,后者中有3例内耳迷路动脉明显增粗。结论MRI平扫结合3D-FIESTA-C序列检查对血管性眩晕的早期诊断、准确诊断及明确病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血管性眩晕3D-FIESTA-C序列

血管性眩晕是指以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为主的多种脑血管病变引起前庭系统的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眩晕[1]。包括以血管病为主的各种致晕病症,其机制均为前庭系统的缺血缺氧[2]。本文对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找到明确相关血管性病因的眩晕患者83例的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找到明确相关血管性病因的眩晕患者83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8例,年龄14-83岁,平均56岁。所有的患者发病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并除外炎症、外伤、肿瘤、梅尼埃、位置性眩晕及前庭导水管扩大等其他内耳疾病。

1.2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SignaExcite1.5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标准8通道头颅线圈进行扫描。83例患者均行常规颅脑MRI平扫,其中69例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24例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扫描。

1.2.1MRI扫描参数:常规颅脑MRI平扫包括T1-FLAIR、T2-FSE、T2-FLAIR序列,主要参数如下,轴位及矢状位T1-FLAIR序列,TR/TE530/15ms;轴位FSEpropellerT2WI,TR/TE5100/120ms;轴位T2-FLAIR,TR/TE/TI10000/115/2300ms。以上序列视野(FOV),24cm×24cm,矩阵512×256,激励次数(NEX),1次,层厚为6.0mm,层距为1.0mm,扫描基线为听眦线,扫描范围为全脑。

1.2.2MRA成像及后处理方法采用3DTOF,主要参数,TR/TE32/3.3ms,FOV18cm,翻转角20°,层厚0.8mm,矩阵512×256,带宽15.6kHz。扫描基线为听眦线,扫描范围为全脑。

1.2.3轴位及及斜矢状位内听道区3D-FIESTA-C序列主要参数,TR/TE6.9/1.8ms,FA60°,FOV14cm×14cm,矩阵384×256,NEX3.0次,层厚0.8mm,层距0.4mm,采集56层,扫描时间5min40s。轴位扫描范围包全双侧内听道区,斜矢状位外侧包括耳蜗,内侧包括桥小脑角区。在GEADW4.2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运用3D最大强度投影、多平面重组、容积重组等软件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重组为二维或三维图像。

2结果

2.1MRI常规颅脑MRI平扫发现明确脑梗死灶28例,占33.7%,病变分布位于小脑9例占32.1%,位于脑干13例占46.4%,其中同时在小脑和脑干发现病灶的患者6例占21.4%;发现椎-基底动脉走形迂曲明确压迫脑干变形9例占10.8%。

2.2MRA69例行MRA检查患者中,发现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硬化46例,占66.6%,其中常规颅脑MRI平扫未发现明确脑梗死灶16例;46例诊断椎-基底动脉硬化表现为局部血管狭窄4例,占7.39%,椎原基底动脉走形迂曲明确压迫脑干变形8例,占17.39%,局限性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24例,占52.17%,弥漫性(病变血管超过3处及以上)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10例,占21.73%,其中在有血管压迫脑干变形的同时,又有局限性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3例,又有弥漫性血管僵直、串珠样改变3例,各占6.52%。

2.33D-FIESTA-C24例行内听道3D-FIESTA-C序列扫描的患者,MRI和MRA检查均为阴性,其中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显示较差10例占41.6%,一侧或双侧内耳迷路动脉与前庭蜗神经有明确压迫和粘连7例占29.1%,后者中有3例内耳迷路动脉明显增粗占12.5%。

3讨论

3.1常规MRI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MRI图像无骨伪影,成像参数多,图像变化多,提供信息量大,能清楚的显示整个平衡觉传导路径,为出现前庭症状的病因诊断提供依据。在显示血管移位、脑干变形旋转及脑神经受压等形态学上的改变,准确真实。MRI对脑梗死的的诊断存在优势,对显示早期缺血性水肿十分敏感,动脉阻塞后最初6h,梗死灶内水分已增加3%-5%,使T1与T2值延长,MRI显示异常信号[3]。

3.2MRA在血管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MRA不需要对比剂即能清楚的显示动脉,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并且直观性强,操作简便易行,因此,MRA在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上有独特的优势。MRA能够从宏观上判断后循环动脉硬化的有无及严重程度,验证血管对脑干的压迫。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三维时间飞跃(3DTOF)法,该方法对快血流敏感,主要用于脑动脉成像,空间分辨率高,对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敏感性高,颇有筛选价值[4]。

3.33D-FIESTA-C序列在血管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FIESTA-C序列通过采用3D模式,可以实现高分辨率三维容积采集,3D-FIESTA-C能将脑脊液、水和脂肪呈现出高信号,而将肌肉、骨质结构等抑制为低信号,突出颅内液体与组织间的对比,又不受脑脊液波动的影响,对于脑脊液中的血管及神经能显示得更清楚[5]。与此同时,3D-FIESTA-C序列还可以显示迷路动脉与前庭蜗神经的关系,迷路动脉可以在任何方向压迫前庭蜗神经,甚至与之粘连变形移位情况。所以,需要特别重视3D-FIESTA-C序列在眩晕中的应用,特别适用对常规MRI和MRA检查为阴性结果的中青年患者以及同时伴有耳鸣和听力丧失的患者[6]。

综上,MRI平扫结合MRA、3D-FIESTA-C序列对血管性眩晕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明确病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l]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74.

[2]赵义.115例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2):57-58.

[3]王冰,王振常,鲜军舫,等.正常人内听道段神经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4):503-506.

[4]黄胜,龚沈初,姜洪标.3DTOFMRA与3DCEMR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2):1257-1260.

[5]张英华,高国栋,刘怀军,等.3D-FIESTA-C序列在突发性耳聋诊断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17):2261-2262.

[6]徐冉.磁共振对脑梗死责任病灶的显示情况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