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报告

/ 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报告

常冬梅杨絮甄微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报告

常冬梅杨絮甄微(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150036)

【中图分类号】R5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9-0129-02

【关键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婴幼儿

急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为婴幼儿多发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1967年首先由川崎报告50例,国内1979年曾综合报告11例。现将我院儿科诊治2例介绍如下:

1症例

例Ⅰ1岁8个月,男孩。

于4天来突然发热39℃,食欲欠佳,周身出皮疹,眼睛发红。去某医院诊为感冒,静点青霉素加双黄连三天仍高热不退,颈淋巴结又肿大,故来我院就诊。

体检体温39.2℃,神志清,呼吸速,面部、胸腹及双下肢红色充血样皮疹,右颈可触及鸡蛋大中度硬活动淋巴结2个,双眼球结膜充血,口唇红皲裂,口内粘膜充血,无麻疹粘膜斑,咽赤,杨梅舌,掌趾及指趾端充血,硬肿潮红,心率160次/分,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界不大,肺无著变,腹平肝在肋下1厘米,脾不大,神经系统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9g,红细胞310万;

白细胞16.000,分叶中性粒细胞69%;

x线胸透正常。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T波在Ⅱ.avF.V5导联有切迹。

诊断为MLNS。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日静脉滴注。口服中药清热解毒,滋阴凉血药。翌日转为低热。精神好转,治疗第4天皮疹渐消,激素减量1/2。第12天指趾端皮肤开始膜样脱皮,颈淋巴结渐消,结膜充血消失。改为口服地塞米松,继续服中药痊愈。

例Ⅱ2.5岁,男孩。

于来院前五天突然高热、轻咳,时惊跳,口服氨苄干糖浆,双黄连、退热药仍高热不退、出诊、颈肿痛、眼睛红而来就诊。

体检神志清、呼吸速、口腔粘膜明显充血,口唇干燥皲裂有血痂、杨梅舌、双眼球粘膜充血、躯干四肢麻疹样多

形性充血疹,右侧颈淋巴结鸡蛋大,手指端对称性潮红,手足背硬肿、心率140次/分,心尖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界不大、肺无著变,腹平肝1.5厘米,神经系统正常。

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8.7g,红细胞300万。

白细胞12.000,分叶中性粒细胞78%。

胸透正常。

心电图心动过速,低电压,ST-T变化,Q-T时间延长。

治疗经过静点氢化可的松100mg/日,口服阿司匹林30mg/kg/日,口服三天停用,口服中药清热解毒,滋阴凉血药,经治疗热渐退,疹清,淋巴结渐小。病后10天指端皮肤开始膜样脱皮。此2例患者均观察二个月,无有后遗症。

2讨论

2.1临床表现和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于本病1971年日本制订了诊断标准,本组2例符合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故诊断可以成立。本病需要和临床上各种发热出疹性疾病,如各种病毒感染、败血症、猩红热、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及红班狼疮等相鉴别。

2.2关于本病的心脏损害

据有关本病的报告中仅有2-3%的心脏损害,但从临床听诊心脏的异常,X线改变、心电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来看,可高达70%以上,9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改变,主要变化P-R、Q-T间期延长、相对底电压。T波底平,S-T段下降、异常Q波,心律紊乱等,R和T波下降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线索。

2.3病因

病因至目前为止不明,有人认为与病毒、葡萄状球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有关。从其持续发热、皮疹,对抗菌素无效。病程有自限趋向等特点来看,病毒病因仍不能排除。

据日本统计病死率1.7%、死亡多见于发病3-4周的恢复期中,常突然发生。85%死于心脏血管损害。

2.4治疗

本病尚无根本治疗方法,临床上都采取对症措施,考虑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一般采取皮质激素治疗,但激素可加速血凝固、促使冠状瘤内血栓形成,主张慎用。较多人主张

用阿斯匹林、潘生丁等,具有抗疑、消炎和解毒作用。

参考文献

[1]大川澄男.急性热性皮肤粘膜症候群死亡病例的探讨【J】.小儿科诊疗,1975.28-54.

[2]大固真彦.小儿难治性疾病[J].198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