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题后的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浅谈解题后的反思

白颖潇

白颖潇

摘要: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解题后的反思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综合解题;教学反思;知识迁移

由于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表现出对知识不求甚解,热衷于做大量题,而不善于解题后对题目进行反思,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数学思维的概括,致使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较弱、结构性较差,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后,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的概念、知识和能力是什么?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通过解题后改进解题过程、探讨知识联系、知识整合、探究规律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解题后继续飞翔,才是解题过程中更高一级的思维活动。为了让学生思维继续飞翔,提高解题能力,应该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自己过去教学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教学行为。

反思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教学中的诊断与反思是针对某一课或某一阶段的教学进行诊断,实际上教学诊断与反思与医生开处方、对症下药是一个道理,教师的教学应是一个不断调节和校正的过程。通过反思,每一次调节与校正都对以后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课的情况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教学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二是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学习教育教学文献,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对自己过去的某些固有观念、想法及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找出差距,寻出原因,拿出对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写出来,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听同行或专家的课,借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别人的教学机智、艺术常体现于令人叹服的教学细节处理技巧中,课后将自己听课中最重要的收获、看法梳理出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经验知识。

二、积极反思,查缺补漏,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解数学题,学生有时由于审题不清,概念模糊不明,忽视隐含条件,套用相近知识,考虑不周全或计算出错等,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即学生解数学题,不能保证一次性正确和完善。所以解题后,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必要的回顾和评价,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必须进行验证。可是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赶任务,解完题目后就万事大吉,头也不回,扬长而去。由此产生大量谬误,所以应该引起特别重视,加以克制,引以为戒。如1.结论荒唐,引为笑柄;2.以特殊代替一般;3、臆造“定理”,判断无据,以日常概念代替科学概念。

以上常见的错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及其重要性,必须引起师生在教学中的足够重视。解题后首先思考在解题过程中运用了那些制试点,以致条件及未知条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果与题意是否相符,然后运用怎样的方法去检验,从而确认本题解题是否准确,这样可以保证解题的。解题之后要及时归纳,要对做过的习题进行归类:把题目相似但解法明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归为一类,分析解法不同的原因,方法上还应怎样进行改进;把题目虽然不同但解法相似的归为一类,分析为什么;还要总结常见题型的常用方法及解题要点:不同题型解法上的差异。在做好分类工作的基础上,要注意领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注意把概念和规律的学习放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中总结反思。

三、积极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所以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积极开拓思路,勾通知识只是之间的关系,掌握解题规律,权衡解法的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1.一题多解,每一种解法可能用到不同章节的知识,这样一来可以复习相关知识,掌握不同解法技巧,同时每一种解法又能解很多道题,然后比较众多解法中对这一道题哪一种最简捷,最合理?把本题的每一种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同时既可看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转化和灵活运用,又可梳理出推证恒等式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中间会师、转化条件等,善于总结,掌握规律,探求共性,再由共性指导我们去解决碰到的这类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这对提高解题能力尤其重要。

四、积极反思、系统小结

在问题解决之后,要不断地反思:解题过程是否浪费了重要的信息,能否开辟新的解题通道?解题过程多走了哪些思维回路,思维、运算能否变得简捷?是否拘泥于思维定势,照搬了熟悉的解法?通过这样不断地质疑、不断改进,让解题过程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简捷性。例1:求证: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相邻两侧所成的二面角互补。此题有常规的解题思路:分别求出两个多面体的二面角的值,再求和。这也是一般参考书上的解法。探索解题过程,总感觉这样解题很笨拙,缺少灵气!不能反映两个多面体的巧妙结构。事实上,问题隐含了“结构”这个重要信息,那么,能否把“结构”作为切入点去探究问题呢?

五、重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探究问题所含知识的系统性

解题之后,我们对该题的了解已比较深刻,这时若结合已求结果重新审视该题,有助于开拓思路、有助于对所涉及知识进行联系和区别,这样就可能另辟蹊径,找到更为合理、简捷的解题方法,甚至多种解法,从而活跃并拓宽解题思路,使思维向着多方向发展。这样不仅找到了本题的解题捷径,而且对此类习题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要不断地探究问题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性。能否对问题蕴含的知识进行纵向深入地探究?能否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把问题所蕴含孤立的知识“点”,扩展到系统的知识“面。通过不断地拓展、联系、加强对知识结构的理解,进而形成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系统性。”

六、整合知识,创新设问

要让学生明白,问题与问题之间不是孤立的,许多表面上看似无关的问题却有着内在的联系,解题不能就题论题,要寻找问题与问题之间本质的联系,要质疑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他和哪些问题有联系?能否受这个问题的启发。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整合,创造性地设问?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联系和知识整和中,丰富认知结构中的内容,体验“创造”带来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非常有利的。对一道已解答完的题不要局限于就题论题,而要进行适当的变化延伸,想一想,把这题变化一下以后,会产生什么情况,会得到什么结果。一题变多题,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高应变能力,达到一题多练的目的。

七、探究规律,形成小结

对每个问题都要寻根问底,能否得到一般性的结果,有规律性的发现?能否形成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小发明?点滴的发现,都能唤起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兴趣。长期的积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并增加知识的存储量。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监于此,教师备课时须反思所授内容以前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存在的问题,从而设置教学定位。这样,教师不仅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还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总之,解题后引导学生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地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让学生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