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十九畏”的探讨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十八反、十九畏”的探讨与思考

杨世雷

杨世雷(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药剂科河南濮阳457001)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21-02

【摘要】自古代医家将“十八反”、“十九畏”流传下来以后,这些药物就成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禁忌。但《金匮要略》,《千金翼方》,《儒门事亲》,《景岳全书》等书中有不少反药同用的方剂。无论古代和现代,既有反药同用可产生毒性反应的论点和报道,也有反药同用能治疗一些疑难病证,不仅无害,反可增强疗效的实例。因此对十八反还要做深入研究,去伪存真,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

【关键词】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去伪存真

中药“十八反”与“十九畏”始于《本草经集注》,至《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其歌云:“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黎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即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莞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1]。

自古代医家将“十八反”、“十九畏”流传下来以后,大多数人认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是上万次经验总结的结晶,永远不可以改变;这些药物就成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禁忌;凡从事中医药工作者,无人不知中药配伍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十九畏成为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今临床医家把其中的药物均视作配伍禁忌;从古本草到近代的药典、专业书、教材等均注明不能同用;多数医者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其间虽有李时珍、朱丹溪等圣者发出过“圆机之世,又何必胶执于时袭之固乎”的呼吁。但后世医者总心存疑虑,敬而远之。

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尚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名老中医李可就持有相同的观点。朱良春教授更是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临床实例证明[2],呼吁应当给“十八反”、“十九畏”平反!“十九畏”和“十八反”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确有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从古至今,有大量利用相反配伍而奏奇效的例子,如感应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甘遂半夏汤以甘草同甘遂并列;散肿溃坚汤、海藻玉壶汤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大活络丹乌头与犀角同用等等。现代名老中医干祖望先生自称喜并用海藻与甘草,以加强其药力,治疗声带小结、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3]又如:人参畏五灵脂有学者统计,从宋代《太平圣惠方》,明代《普济方》,至现代的《全国中成药处方集》,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方书中关于人参五灵脂配伍的方剂就多达31方。考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人参与五灵脂合用的记载,人参补气,五灵脂行气,一补一行其作用是相反的,气以通为补,补而不滞,似相反又相成。李中梓曾言“两者同用,功乃益增”;张石顽言其“畏而不畏,最能浚血,为血蛊之的方也”。现代不少医生将两药同用治疗气虚血瘀,虚实夹杂的冠心病[4],五灵脂并不能抵消人参“扶正”的作用,临床观察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两药同用还可治疗胃溃疡,肝脾肿大,小儿疳积等病证,常收到满意的疗效,官桂畏石脂,有人报告官桂配赤石脂在中医古今成方中,占十九畏配伍之首位。其中肉桂气厚纯阳,补命门火,助脾胃气化,兼能温通经脉,引火归原;赤石脂甘温酸涩,固下涩肠止泻。二者合用固涩中有温化,温化中能固涩,适以相激相成。据考查两药合用的方剂,《外台秘要》中27个,《千金方》中43个,《圣惠方》中55个,《普济方》中198个。其他文献中二药同用的方剂亦不少,如《胎产心法》之胎产金丹,《景岳全书》之女金丹,《圣济总录》桂附丸,《和剂局方》之熟干地黄丸,泽兰丸,钟乳健脾丸,伏龙肝散等,《儒门事亲》卷十二:《进食丸》中的巴豆与牵牛同用,治酒食所伤以致心腹痞鞭胀满疼痛等证。对于这些,我们应当加以考证应用。

现代对十八反十九畏,虽然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牵涉的问题较多,各地的实验条件和方法存在差异,使实验结果相差很大。简单的毒性试验大多得到负结果或互相矛盾的结果。早期的研究结果趋向于全盘否定;近年来,观察逐渐深入,“不宜轻易否定”的呼声渐高。此外,还有的实验证明,十八反,十九畏药对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大小,与药物的绝对剂量及相互间的相对剂量有关。还有人认为:反药畏药不一定都反都畏,就拿甘草所反之药来说,据文献记载,甘草与大戟,莞花,甘遂三药共浸组的毒性较分浸组的毒性显著增高,从而抑制三者的利尿,泻下作用。但对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还不多,有些实验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两种药合用时,毒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剂量若相等或大于甘遂,毒性较大;又如贝母和半夏分别与乌头配伍,未见明显的增强毒性。而细辛配伍藜芦,则可导致实验动物中毒死亡。由于对“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作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对于“十八反十九畏”,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继承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是中医药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要在继承中发展,同时也反对谈“反,畏”色变者,不尊重客观事实的看法。因此对十八反还要做深入研究,去伪存真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在没有充分根据及实际经验时,应避免盲目配伍应用。

参考文献

[1]凌一揆.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2-13.

[2]朱步先等整理.朱良春用药经验集-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5-69.

[3]赵慧辉,侯娜.也说“十八反”.中国中医药报,2004,2(28):8.

[4]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