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跨文化背景的患者心理治疗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1例跨文化背景的患者心理治疗的分析

罗娟王雪

罗娟王雪(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心理卫生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0-077-02

【摘要】本文从临床治疗角度总结出对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时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通过个案举例说明根据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对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背景患者心理障碍认知行为治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我们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文化的差异无形中会带来影响,所应用的理论、方法是否能够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们所理解、接受,并且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对1例跨文化背景的患者心理治疗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此类问题。

1背景

1.1语言、文化水平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治疗的一个首要前提是语言的沟通。所有的治疗都是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不管是前期的患者自我讲述还是治疗师表达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等,以及在中期开展治疗活动,相互间畅通的语言交流是来访者能够进行心理治疗的前提。

如果要使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仅双方能够做到语言交流是不够的,患者的文化水平对治疗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共情,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特质。因为只有患者接受治疗师的共情并认为贴切实际的时候,治疗的基础——医患联盟关系才能很好地建立,治疗才能够深入开展进行。

1.2民俗文化、宗教信仰对治疗的影响

通常来说,文化是比较固定性的,是经由时代的流传、累积而保存的。

本案例是个藏族妇女,西藏是从农奴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原来根深蒂固的传统的藏文化中,宗教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宗教律义和戒律中无不包含歧视妇女的思想意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藏族妇女接受了高等文化教育,思想不再受原有文化风俗的局限,而是跟随时代的发展,也开始追求个人的独立思考、个性风格时,新的思维、看法就会和旧的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特别体现在家庭生活中。

所以,在治疗这类患者的时候,家庭生活背景就成了很关键的因素,特别是要考虑到家庭中的相关重要人物的思维模式与汉文化的不同。

1.3积极关注与支持对治疗的影响

如何能够在相互没有完全达到理解、表达一致的情况下,建立治疗联盟关系,积极关注是很好的切入点,它可以穿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能够让患者在此时此地感受到治疗师的情感,能够让患者在治疗初期感受到力量和支持,能够让患者产生愿意继续治疗的动力所在。

2个案介绍

个案背景:患者为藏族青年女性,30岁,中专学历,已婚,丈夫是县区电信局局长,有一个5岁的儿子。因为心慌、气促、易紧张8年,加重伴爱洗涤、不与人接触2年入院治疗。入院诊断为:焦虑症伴抑郁。

患者8年前因想减肥出现进食呕吐,导致“食道溃疡病”,在了解到这个病易发展成食道癌后,患者开始担心、紧张、心慌、出现全身疼痛等,检查出心肌缺血,服药治疗,症状没有明显改善。5年前儿子出生后,右脚小脚趾多一趾,患者因此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服药造成孩子的残疾。2年多前患者出现强迫性洁癖行为,不愿与外人接触。夫妻在婚姻生活期间经常吵架、打架,患者多次有自杀行为。

入院后的第1周,患者的情绪一直低落、消极,反复哭泣,两次惊恐发作,对治疗没有信心,对于接受心理治疗动机不强。

3认知行为治疗的作用

认知行为治疗的关键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让患者认识到错误的认知对情绪、行为和躯体感受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让患者学会发现自己的不合理的思维或者想法,能够把它们区分和表达出来,逐渐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达到心理的健康和平衡。

具体方法:

3.1建立信任的医患关系所有的治疗都是建立在足够信任的医患关系上的,在跟患者的接触过程中,除了在一个小时的治疗时间里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外,在其他的时间也要跟患者及其家属有联系和沟通,让患者体会到关注与支持。

3.2发现错误的认知和自动思维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分析出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制定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情绪、认知,不断巩固强化患者的新行为。

3.3以行为的改变带动认知先对其做行为的改变,在患者体会到了改变带来的好处之后,引导患者去反思认知中的不合理的部分,提高主观能动性。

3.4巩固效果帮助患者不断体验改变带来的好处,并协助患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借鉴家庭作业RSA(合理自我分析)方法,巩固患者的合理信念。

4治疗效果评估

在患者将近1个月的住院过程中,一共进行了6次个别治疗、2次夫妻治疗,患者的情绪状态从入院后第1周经常出现的不可控制的情绪以及2次的惊恐发作状态,到出院前1周患者能够保持持续的情绪稳定,并开始有愉悦的情绪体验,和丈夫每日进行体育运动——打羽毛球,在和丈夫相处时产生不同意见时,能够一定程度的控制情绪,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

患者1个月后来复诊时,情绪状态好,满面笑容,自述遇到问题能够开始考虑别人的想法,家人也感受到患者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遇到问题时患者不再乱发脾气,并且能够开始替对方着想,相应的语言和行为有很大的改变,治疗前夫妻之间的紧张关系出现较大的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