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观察

王芳张晓丽李树刚

(甘肃省敦煌市医院甘肃敦煌7362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4例DVT患者随机治疗效果进行对比。2组患者在给于常规治疗基础,都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在患肢给于小剂量尿激酶。结果:治疗组34例患者,有效32例总有效占91%。对照组有效20例,约占66%。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DVT效果好。使早期患者迅速缓解症状,是治疗DVT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剂量尿激酶;低分子肝素;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1-0120-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越来越多,因下肢静脉回血障碍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影响劳动能力,患者出现活动受限,肢体肿胀疼痛难耐,DVT的治疗主要目的是短期内消除血栓,尽快恢复静脉血流通畅,防止远端血栓复发,保护静脉瓣膜功能及降低肺栓塞的发生[1]。就我科2014—2016年收治的38例患者,我们观察应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DVT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64例,男性36例,年龄在35~58岁之间,女性28例,42~68岁,患病周期女性为长时间站立工作者,如教师、农民、还有医务工作者。病程7天~3年,因手术后长期卧床造成14例,长期浅静脉史30例,无明显诱因20例,经多普勒超声提示有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血栓形成,排除2个月内,有颅内出血、大手术,1月内有活动性出血,分娩、大脏器功能衰竭,大创伤等出血性疾病以及血压收缩压>210mmhg、舒张压>110mmhg等危险因素。

1.2治疗方法

1.2.1一般治疗(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2)将患肢抬高30~45度,禁止按摩患肢及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2]。保持床单干燥,防止形成褥疮。(3)静脉穿刺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避免反复穿刺,输液结束用生理盐水冲管后拔管,压迫5~10分钟,避免其他药物在患肢输液,止血带结扎松紧适宜。(4)急性期卧床7天左右,一周内床上患肢伸曲活动,一周后疼痛肿胀明显减轻后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5)实验室检查凝血七项正常,无出血倾向。(6)保暖,避免受寒。

1.2.2药物治疗(1)对照组:30例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配合丹参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200毫升中,每日1次静脉滴注。15天为1疗程。(2)治疗组:34例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20万u+0.9%生理盐水100ml,患侧下肢远端足背静脉微量泵泵入,每小时5ml,连续使用15天,并在足踝部扎止血带阻断浅静脉,溶栓结束后12小时,每天低分子肝素4000~6000u皮下注射。

1.2.3检测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及体征。

(1)用药观察:观察有无渗出,出血,避免局部皮肤受压破损。

(2)不良反应的观察:观察有无出血现象,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尿粪出血,有无咳血,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变化及有无颅内出血。

(3)观察肺栓塞的表现:有无胸闷、气急、咳嗽、咳血以及肺栓塞的表现。

(4)每日观察测量两侧相同部位下肢周径,检测凝血七项及血常规,同时观察有无胸闷、出血、心悸、有无皮肤出血坏死,有无心脏病变。

1.3疗效判断

患者的临床标准如下:(1)痊愈:患肢肿胀完全消失,肢体周径<0.5mm,疼痛感消失,能自由下蹲或起身。静脉造影提示:静脉管壁光滑,管腔再通,瓣膜清楚。(2)有效:患肢肿胀减轻,下肢周径<2.5cm,活动或下蹲时疼痛缓解或明显减轻。静脉造影提示:静脉管壁部分再通,但侧肢循环较前丰富。(3)无效:患者肿胀无消退,双下肢周径差2.5cm,患肢疼痛未缓解。静脉造影提示:静脉管壁血栓存在或差异不大,血液循环不畅。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过两个疗程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76.66%。见表。

3.讨论

血栓形成主要侵入四肢中小动脉,尤其以下肢血管最易受累,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腔内的血栓形成、血管壁及周围广泛纤维化等[3]。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比较常见的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患者的患病原因是由于长期卧床及血液粘稠度过高[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肺栓塞或遗留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生活质量,危害极大,临床报道增多,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重视。为降低其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静脉血栓形成三大因素,即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单一因素不足致病,必须是各种因素的组合,尤其是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才可能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认为手术取栓对于3d内的新鲜血栓效果较好,而患者大多就诊较晚,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且手术取栓也会造成静脉瓣损伤,血栓再形成的几率较高。尿激酶是一种从人的尿液中提取的蛋白水解酶,属于酶类溶栓药,临床上最常用的溶栓药物,可直接激活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变为纤溶酶,溶解血栓,并且还有扩张血管、促进侧支血管形成的作用。我们采用小剂量尿激酶经足背静脉推注法,并在足踝部扎止血带阻断浅静脉,使尿激酶通过交通支静脉进入深静脉,从而提高了深静脉血栓局部血药浓度,加强了溶栓效果。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疗效与肝素相当,而比华法令、阿司匹林更为安全有效,而且引起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肝素此外,溶栓治疗中,我们通过足背静脉置留置针给药,利用下肢静脉交通支的生理功能,即交通支内的瓣膜使浅静脉血液单向流入深静脉,使尿激酶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微量输液泵的动力作用可减少药物进入体循环,增加血栓部位的局部药物浓度。这种局部给药方法,优于传统的经外周静脉穿刺给药的全身给药方法,缩短了用药时间,使早期患者迅速缓解症状。本组结果表明,经患肢足背静脉注射尿激酶是治疗DVT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在基层医院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为民,李晓强,吴允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研究进展[J].解剖和临床,2002,7(3):125-127.

[2]吴运美,刘英,余喜来,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疗效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5):55-56.

[3]张鸿坤,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0):835-837.

[4]房溶娟,何益平,朱敏.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9.19(9):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