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江义霞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资料,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抗感染、氧疗、支气管扩张、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PaO2、PaCO2、心率、呼吸频率等临床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PaCO2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H值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aO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值比较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无创呼吸机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无创呼吸机;慢阻肺;呼吸衰竭

引言

慢阻肺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是呼吸系统的慢性炎症、自体免疫异常及肺泡组织受损协同作用,最终可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该病进入终末期后常合并呼吸衰竭,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往传统的治疗方案常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常出现出血、气管食管瘘、人机对抗以及呼吸机相关的肺炎、菌血症、脱机拔罐困难等并发症,对患者创伤较大。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无创呼吸机逐渐代替了有创呼吸机成为了临床上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有创呼吸机相比,它避免了具有一定创伤性的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减少了镇静剂的使用,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近年来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有关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资料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8.3岁;病程3-22年,平均病程平均病程12.9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诊断标准及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参与本次调研,排除具有以下情况的病例:①呼吸及心跳发生骤停者;②因休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专项研究,期望为临床应用克或重度心律失常等诱发严重的血液动力学异常者;积累数据资料;③因呼吸道大量分泌物涌出、重度呕吐、消化道出血、短期内需实施上腹部手术等必须实时实施气道护理及保护者;④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⑤近期内曾实施颜面部或呼吸道外科处置,或具有创伤、畸形者以及上呼吸道受阻者。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长短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氧疗、平喘、支气管扩张、营养支持及呼吸兴奋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模式(S/T):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吸气压力起始位8~12cmH2O,然后以2cmH2O/次逐渐递增,达到14~18cmH2O为止,避免调至过高对肺部造成损伤,引起低血压和肠道胀气等不良反应;呼气压力为4~6cmH2O,氧流量5~8L/min,以患者耐受并且动脉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最佳。持续应用呼吸机至患者的病情好转,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具体病情对吸气压、呼气压及氧流量等进行适当调整。允许患者咳嗽、排痰、饮水、进食等,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密切监测心率、呼吸频率以及血气分析。

1.3评定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根据患者各临床表现及生命体征讲疗效划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率及呼吸频率正常,生化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率及呼吸频率趋于正常,生化指标接近正常;无效:患者心率及呼吸频率无明显改变,生化指标异常甚至加重。以显效及有效统计治疗总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显效1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n,(%)]

注: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结果比较

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PaCO2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H值较治疗前有所增加,PaO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H值比较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结果比较(x±s)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发展成为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在我国患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据统计资料显示,40岁以上的患病率占总患病人数的8.2%。慢阻肺主要是以气流阻塞为显著特征,发病范围广、病死率高,发展特点呈行进性,在急性加重期因肺部支气管平滑肌发生痉挛、呼吸道黏膜肿胀等引发呼吸阻力增大,使得患者的呼吸系统吸气功耗加大,容易出现呼吸肌疲劳、氧气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增多,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发生意识不清。患者一旦合并呼吸衰竭则需要紧急处理,必须在有效的时间内抢救患者的生命。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祛痰、氧疗、抗感染、平喘、扩张支气管等常规治疗,临床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近些年来,随着无创呼吸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患者的治愈率逐步提高。无创呼吸机治疗是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为治疗模式,能够促进气体充分渗入已发生通气障碍的肺泡组织内,优化气体分层,同时缓解支气管痉挛、扩张支气管内径,优化V/Q比值,从而迅速地恢复肺泡通气、促进气体交换及血液供氧,纠正低氧血症、消除CO2潴留。无创呼吸机实施BiPAP模式进行运作,吸气时其产生的吸气压相对较高,通过气压差使呼吸机的气体压力对抗和缓解患者的气道阻力、使患者气道通畅,从而有效地保障肺泡通气量,并且使气体在肺内均匀分布,使肺泡细胞内的生理性氧弥散顺利向血液内输送,最大程度克服无效死腔体积,最终可促使肺功能逐步恢复。

本文资料显示,观察组3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PaCO2、PaO2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优于对照组(68.42%),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无创呼吸机是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能有效改善肺泡的通气和氧合,还能减轻呼吸肌疲劳,有效改善患者体内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在发病早期,合理采用无创呼吸机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血液中的氧气含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01):445-446.

【2】周艳.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1(3):606-607.

【3】崔亚娟,党宁.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0,31(28):4970-4971.

【4】陈逶.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4):133-134.

【5】高卫星.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1,18(25):115-116.

【6】武爱斌.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30例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2):172-173.

【7】林汉国.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12,40(3):355-356.

【8】王玮.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5):1857-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