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减灾减贫的能力机制和提升创新的相关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民族地区减灾减贫的能力机制和提升创新的相关研究

刘永芳

——基于鲜水河流域的田野调查

西南民族大学刘永芳

摘要:在我国的民族地区,频发的各式各样的灾害和灾难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以四川地区色达县境内鲜水河流域为例,多样地理生态环境的叠加使得该地区长期经受各种灾害侵袭,因此,本文通过梳理社会减贫减灾能力的相关研究,以及考察该地区发生灾害前后阶段他们的减灾水平能力还有预防创新机制,从国家意义上讲,促使民族社会地区有效地应对其可持续性方面面临的种种危机与挑战,而从地方层面上说,有助于民族地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新时期条件下民族地区减灾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实效性和创新性提供创新性的思路,以及相关的工作理论依据和经验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减灾减贫创新机制鲜水河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气候气象灾难处于多频发阶段、相关应急的保护风险出现失控、自然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社会发生剧烈变迁,是一些民族地区长期发展能力低下,造成贫困现象的主要因素。基于这些多重复杂的现实情况,对灾害的应对机制一直政府和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位于四川省西部的鲜水河流域因处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环境复杂、生态多样、文化多元,且各类灾害频发的民族地区。其生态地基脆弱,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当地人们的交通,经济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考察当地灾害发生的社会文化机理与灾害应对的社会文化机制,能为当代中国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和灾难应对机制提供重要的经验模式,现实意义重大。

一:关于社会减灾减贫能力的相关研究

社会减灾减贫能力的研究是灾难人类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基于人类脆弱性与社会弹韧性的讨论,西方学界形成了很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如布莱基(P.Blaikie)等人合著的《处于险境:自然灾害、人类的脆弱和灾难》(1994)、奥利弗-史密斯(Oliver-Smith)和霍夫曼(S.Hoffman)二人合编的《愤怒的地球:人类学视角中的灾难》(1999)与《灾害与文化》(2002),以及玛拉•贝纳杜禧(M.Benadusi)等人主编《风险、发展与人文援助:人类学的新挑战》(2011)。这些研究从灾害的社会文化成因、灾害应对中的文化多样性、灾难的社会控制和权力政治等方面讨论了,人类脆弱性的克服与社会弹韧性的营造对于减灾减贫的社会能力提升之价值意义。还有随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行动目标的深入推进与实施,在全球范围内借助地方的社会文化资源,从社会基层草根的层面建设社会弹韧性机制和提升减灾减贫社会能力的这一实践理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认同和推广运用。这些研究趋势为本课题的的经验个案讨论提供了一定的学理基础。尽管灾害呈现了多维度和全景性的场景,然而受制于研究者理论关怀的偏好和研究视角的局限,当前西方灾害人类学的研究仍缺乏一种整体视野,特别是对于灾害场景是如何结构性和历史性地嵌入生活世界之中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

国内自从2008年5.12大地震之后,对于灾致贫返贫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学界一直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内的大批学者将目光聚焦于民族地区的因灾致贫问题上,并围绕着减灾减贫社会能力的提升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出现不少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和案例报告。如黄承伟、赵旭东等编著的《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与本土文化保护研究》(2010)、杨正文,蒋彬等著的《阿尔村:援建主导下的灾后重建模式》(2012)等。随着灾难人类学在中国学界的深化,人类脆弱性要素辨析和社会弹韧性机制的建设不仅得到了较为全面的理论梳理(李永祥,2010;张原、汤芸,2011),并在相关的经验研究中得到较为深入的运用(张倩,2011;郑少雄,2013;汤芸、张原,2015)。当前国内学界开始强调减灾减贫社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要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之中营造一种无形的弹韧性机制。尽管国内人类学的灾害研究发展迅速,但灾害人类学要成为一个体系化的研究领域,则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都尚存不少盲点缺环和薄弱之处。本课题拟对鲜水河流域的灾害场景及其应对经验展开系统全面的人类学考察,旨在基于中国的具体经验研究来丰富灾害人类学整体的研究经验。

二:鲜水河流域灾难前后的减灾水平以及创新机制

鲜水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东南,由泥曲河与达曲河在炉霍县城北汇合而成。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省最为活跃的一条地震带。据《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的记载,从1700—2000年间,鲜水河地震带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8次,7级以下17次。一些学者根据断裂形成的机制,推测晚中世纪以来地壳流体向藏东地区扩散,引起藏东地区地壳增厚。当地多样的灾害场景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文化肇因和历史结构过程,为提升应灾能力,当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地方知识和本土经验,也积极吸纳外界的各种资源。除开地理地势因素,水文气象因素也同样值得注意。炉霍地区的泥石流沟有大概30多条,规模以中小为主,地势跨度大,呈点状散开的特征。7月至9月该区雨季,故泥石流频发,达到临界值。四川省地质信息交流平台在年初出炉了“四川省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对鲜水河流域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高精度的测绘。政府在部署地震灾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报告时指出:提升防灾机制、汛期排、群策群防以及提升应急能力是工作的重点。再考察了鲜水河流域的社会文化体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互动过程中所暴露的人类脆弱性,对典型灾害类型的社会文化肇因、动态生成过程、影响程度范围,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进行分析。以当地的减灾减贫为典型的应灾经验,揭示地方灾害应对实践背后的大规模社会动员、资源调配和文化接触的复杂过程,并在当地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社会变迁的剧烈性之背景下,对不同群体如何借助社会文化资源来应对灾害的经验加以总结。

三:结语

通过梳理鲜水河流域主要的灾害场景,及对这种典型性的灾难致贫返贫场景与典范性的减灾减贫实践开展深入的考察,一方面试图深刻地揭示民族地区当前诱发灾难和贫困的主要社会人文肇因为何,另一方面尝试系统地探讨各民族应对灾难风险和贫困问题的社会行动机制创新之可能性,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建立一套具有文化生态包容性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减灾减贫机制进行相关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1]徐天德.鲜水河断裂带研究进展[J].四川地质学报,2009.

[2]白勇健,铁永波等.鲜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孕灾环境研究[J].灾害学,2014.

[3]蒋瑜阳,唐川等.鲜水河地震带炉霍段泥石流特征初步研究[J].灾害学,2010.

作者简介:刘永芳(1992—):女,25岁,籍贯重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2015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