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研究

金海江

(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河南三门峡47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并寻求有效的临床治疗预后方法。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30例残余头晕患者,在进行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后将其分为对照组15例(选用药物治疗)以及观察组15例(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操锻炼治疗)两组,比对两组不同治疗方式下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年龄与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与复位后残余头晕有着密切关联,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1(7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5(100%),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以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操锻炼进行残余头晕的预后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症状况,且无严重的毒副作用出现。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头晕;前庭康复操锻炼

【中图分类号】R7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151-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属于一种常见的周围性眩晕,而管石复位术是临床中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安全有效的方法,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成功复位后有残余头晕的症状出现,不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为了帮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寻求较好的临床预后方法,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此次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在进行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后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预后,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现将结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30例残余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复位在进行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后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5例,男性患者为8例,女性患者为7例,年龄在32~76岁,平均年龄(52.26±10.6)岁;观察组15例,男性患者为9例,女性患者为6例,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53.76±10.9)岁。经比对,两组一般资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30例残余头晕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与为发生残余头晕的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发生残余头晕的相关因素。

在进行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后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之前庭康复操锻炼治疗,具体方法为:口服强力定眩片3次/d,12mg/次,持续服用一个疗程,一个疗程时间为2周,在服用期间密切留意病患的症状变化;前庭康复操锻炼方法:将物体置于鼻前25厘米,转头时注视物体,尽量保持视觉清晰,逐渐增加转头速度,重复15~20次,每日重复2~3次[1]。

1.3疗效标准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发生残余头晕的相关因素,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下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其中,无效为:在经过治疗后病患的症状没有改善迹象;有效为:在经过治疗后病患的症状较之前有所好转,病痛有所减小;显效:在经过治疗后病患的症状完全消失。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之和除以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以t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残余头晕分为持续性和短暂性,年龄与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与复位后残余头晕有着密切关联,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1(7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5(100%),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详情见表。

3.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如果不能够进行较为及时有效的治疗,会进一步引发并发症状出现,故此寻求较好的用于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有效方式,从而帮助病患缓解病痛,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就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临床中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为有效治疗方法仍属管石复位术治疗,管石复位术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在经过管石复位术治疗后有残余头晕现象出现,需要进行针对性的预后改善。经过此次选取我院所收治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30例残余头晕患者,在进行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分析后将其分为两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预后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显示,残余头晕分为持续性和短暂性,年龄与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与复位后残余头晕有着密切关联,治疗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1(73.3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15(100%),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显示结果可看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发病率的增高,可能与内耳血管病变、耳石形态学改变有关,此外主要受复位前眩晕持续的时间的影响[2];而通过对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发现,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操锻炼对于治疗残余头晕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其中,强力定眩片可以使脑血管的阻力下降,从而起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3];而前庭康复操锻炼则能够改善患者的机体受损功能,利于患者的身体得到快速恢复且不良反应小[4]。

综上所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以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操锻炼进行残余头晕的预后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症状况,且无严重的毒副作用出现,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普及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郭敏,江超武,李书聆.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6):126-129.

[2]舒伟,彭天忠,胡穗发.针刺结合Epley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76-77.

[3]于吉友,刘永海.不同耳石复位法应用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19.

[4]葛利娜,韩丽雅,黄向东.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成功手法复位后的残余头晕[J].浙江实用医学,2015,20(5):329-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