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讨论——点拨式”教学模式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初中数学“讨论——点拨式”教学模式初探

曲岩

辽宁省大连市第十五中学曲岩

一、构建“讨论——点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据

明代人陈献章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从小就培养学生对知识有一种刨根问底的精神,养成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能使学生在不断揣摩、探讨、研究中掌握知识的实质。教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教师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讨论、研究,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因而,数学教育可以通过“讨论——点拨”这种模式来进行。

二、“讨论——点拨式”教学模式的机构及操价评序

“讨论——点拨式”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1.精心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情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不可缺少的第一步。

2.自学,发现问题

自学,就是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来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明白道理。在这一环节上要是让学生了解教材,初步掌握教材,以取得学习上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密切观察、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及时记录有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以便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3.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自学、学生对教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学生个体在异,对知识的理解不尽相同;此时学生会发现许多的问题,这既是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必然结果。因此“讨论”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式。我们有计划的将班级分多个学习小组,每组都安排一位组长,该组长可以起学习及各方面的带头作用。当遇到问题时,小组内可以进行讨论,将一些易解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消化,疑难问题则展开研讨、议论或争论;发挥整体的能力合作分析,老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意见,最后形成小组意见。

4.点拨释疑,深化理解

讨论产生的问题必将一步一步触及教材的精华,灵魂问题,这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处理教学过程要“点到为止”,而不可合盘托出。可采用两种形式:

(1)定向点拨。定向点拨是按照已经设置的疑点进行点拨,要让学生的思路、回答朝向教师要求的目标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自己的设疑变成提问,事先应准备好一个明确的答案,并预测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以及如何处置,以使学生的思路逐步触及问题的实质,得到正确的结论。

(2)转换点拨。“转换”即改变。改换,换一个话题,从另一个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较难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这时教师可以提出具体的、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或举、一个与其相似的事物作比较.以便创造出一个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条件,切忌机械呆板地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走或跟着书本走以及简单的加以肯定否定。

5.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经过讨论、点拨、实践几个环节,学生对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并做到集体的问题全班一起讲评、各层的问题分层讲评。问时教师布置的检测题要有难易层次,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达到本层目标后,应鼓励他们选做高一层次的练习题.尽快使他们向高一层递进。

三、“讨论——点拨式”模式实施策略

1.服务性策略。学生是参与主体,教帅在设计自学提纲以及点拨过程,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生的认知个性,才能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2.全体性策略。学生的创造力不可能在同一层面,为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尽力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共同参与”,“全程参与”

3.激励性策略。在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允许出错,按学生层次不同及时准确的给予评价,多肯定,多鼓励,坚持肯定性评价。

4.指导性策略。教师的指导应避免“权威态度”,而应鼓励参与意见,在关键点,重要处起画龙点睛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以实例说明模式的应用

在“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节教学中:

教师由“分式方程”切入新课,介绍“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概念,给出例题

然后列出自学提纲:(1)采用什么办法解题;(2)是否要验根?为什么要验根?

学生独立探索。想方法,想到的可能动笔解题,在分组讨论,同时注意吸收其他小组的成果。

教师点评。学生不仅找到“去分母”这个老办法,还找到“换元法”这节课的重点方法。通过对课本,学生发现该解优于常规解法;这些发现令学生们欣喜不已,这样不但完成了课本知识,还向课外伸展;在测评中,同们取得了优异成绩。小结环节,教师从知识和探索两方面评价。

教学过程不仅注重对知识的获得,同时也注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和乐趣,这“讨论——点拨式”教学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