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态制剂用于早产儿治疗60例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微生态制剂用于早产儿治疗60例的临床观察

员丽张卫星

员丽张卫星(新乡市中心医院儿一科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6-0019-02

【摘要】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用于早期早产儿的治疗。方法将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给予肠道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小时内予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0.5/次,3次/天,连用28天。观察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等。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在微生态制剂用于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微生态制剂用于早期早产儿的治疗,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早产儿微生态制剂喂养不耐受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喂养不耐受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很常见,严重影响体重的恢复,存活率及早期生长发育。本研究意在探讨微生态制剂用于早期早产儿的治疗,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NICU于2010年2月~2010年7月收治的出生24小时以内的早产儿120例,除外严重的先天性畸形、急性呼吸窘迫、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及消化道出血等不宜肠道喂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二组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所有早产儿均依据《早产儿管理指南》[2]给予肠道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小时内予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龙达新科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0.5/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20060010),0.5/次,3次/天,连用28天。住院不足28天者,出院后继续应用,并跟踪随访。观察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等。

1.3喂养不耐受的判定标准依据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制定了新生儿喂养不耐受定义的临床指南[3],包括任意一项以下因素:①严重的腹部膨胀或变色;②肠穿孔征象;③明显血便;④胃潴留量≥间隔喂养2到3次总量的25%到50%;⑤胆汁反流或呕吐;⑥严重的呼吸暂停或心动过缓;⑦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x-)±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和治疗前后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同时,在微生态制剂用于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具体结果见表1,2。

表1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表

表2二组临床疗效比较表(x-±S)

3讨论

早产儿与足月儿肠道菌群定植模式不同,早产儿肠道内细菌种类缺乏,尤其是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缺乏,应用微生态制剂可促进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和优势化[4]。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菌群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微生态平衡,从而利于人体营养吸收,维持消化道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增强宿主的肠道屏障保护作用,促进优势菌的生长,建立健康的肠道菌群[5]。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含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及蜡样芽孢杆菌,前三种为健康人体肠道正常菌群,直接补充可抑制肠道中某些致病菌,维持正常肠道蠕动,调整肠道菌群平衡。蜡样芽孢杆菌在肠道中定植,消耗氧气,为双歧杆菌等厌氧菌赢造厌氧环境,促进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的生长和繁殖。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散剂可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缩短达到全胃肠喂养的时间,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6]。国外有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显著缩短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所需时间[7]。本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用于早期干预早产儿治疗,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未发现不良反应。亦有研究表明早产儿早期口服微生态制剂后,能缩短抗生素应用天数、病情稳定天数,提高第7天摄入奶热量数,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8]。应用微生态制剂金双歧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效果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且缩短早产儿的住院时间[9]。故笔者认为微生态制剂用于早产儿治疗安全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尽快建立全胃肠营养,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粱伍今.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8.

[2]《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早产儿管理指南[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32-3.

[3]Kuzma-O'ReillyB,DuenasML,GreecherC,etal.Evaluation,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potentiallybetterpracticesinneonatalintensivecarenutrition[J].Pediatrics,2003,111(4pt2):e461-470.

[4]LeeSJ,ChoSJ,ParkEA.Effectsofprobioticsonentericfloraandfeedingtoleranceinpreterminfants[J].Neonatology,2007,91(3):174-179.

[5]宋朝敏,吴斌.益生菌在早产新生儿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9(3):208-209.

[6]陈艳娟,谢润华,余文霞,等.微生态制剂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4):1108-1109.

[7]DeshpandeG,RaoS,PatoleS.Probioticsforpreventionofnecrotisingenterocolitisinpretermneonateswithcerylowbirthweight:Asystematicreviewof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s[J].Lancet,2007,369(9573):1614-1620.

[8]张卫星.早期干预早产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5):465-466.

[9]凌华,林红莲.微生态制剂金双歧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观察[J].河北医学,2006,12(5):45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