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是“后进生”转变的永恒动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关爱是“后进生”转变的永恒动力

陈长军

庆阳市西峰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甘肃庆阳745002

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影响着学校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社会战略定位。在新的时代面前,学生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地变化,时代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家长、学生已经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老师作为管理学生的主体,学生是管理的客体,特别是学习差、纪律差,甚至还有个别残疾的学生,对于这些让教师头疼的“后进生”,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发现——关爱是他们转变的永恒动力!

一、处理关系——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融洽的师生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学校是一个教育人的地方,谁能生而知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学习从不明白到明白,学习差和纪律差有他存在的客观原因,老师对个别差学生和纪律差学生关系处理不好,无形中给这些学生招惹来了没必要的烦恼。

一生很长,学习优异并不代表一定会事事成功,人都会遇到有不好的时候,经受的困难都能把人击垮,这就需要外部的鼓励,需要帮助,学习好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老师除了多帮助这些学生,要用批评但更多地是鼓励他们,要让他们积极、上进、坚持学下去,充满信心,去积极面对生活,面对知识,正确面对困难,不断地进步,再进步。

同样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也是要不断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循善诱,让学生在改进中完成学业,必要时还要用高度的关注、亲切的关怀,甚至是温暖的关照这些方式方法。师生处在一个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开出美丽的教育之花!

二、转变观念——老师以“整体”影响“个体”,以“制度”促“上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学生管理的理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管理的意识在加强,学生管理已不是几个人的事情,已经变成了全员管理、全员育人,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参与者。

现在的值周工作,就是从这一观点之下出发而出台的管理制度,这一管理制度的制定是科学合理而有效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有他的特有的优越性和优势的,经过多年运行,对班级工作细化是准确的,对学生管理是一针见血的。学校管理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而值周工作中的分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涉及到了班级核心事务,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一些老师班级管理比较好,原因并不是他们过多地批评学生,或者体罚学生,让学生叫家长。他们采取的措施也是多样的,通过各种形式去引导学生,从心理上给学生梳解,同学们的心往一处想,班级的事务向好处去做,什么事情学生个个都操心,如果哪一个学生想放弃学习,做对班集体有影响的事情都会犹豫不决,别说犯错误了。好的班集体就是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气氛,这都要靠班主任付出艰辛的心血才可以实现的,以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以温暖的关怀去感动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形成强大班级的凝聚力,班级才能成为优秀的班集体,这些“后进生”在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向好的方面转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构造美好的人生蓝图,养成不放弃的坚韧习惯,积极乐观地投身到人生激流之中。

三、塑造人格——老师用爱心收获成果

赞科夫说:“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已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老师的教育是一个良心事业,重点就体现在关爱上,如何让学生懂得感恩,老师首先要有宽容的姿态,学生感到集体很温暖,在老师带领下,关照、照顾一些特殊学生,让他们很有信心。个别学生由于个人、家庭的原因,先天的疾病,身体的缺陷,性格的缺失固执,别人的讥笑、挖苦,对生活很悲观,心里有阴影,学生缺乏勇气和胆量,加上如果习惯差,容易思想动摇波动。国家通过舆论、媒体,倡仪不准取笑别人的生理缺陷,老师应包容一切,给这些学生一个宽松的心理成长空间。谁能保证人的一生中什么事情都是幸运的、风风光光、顺顺利利的。让他们走出自卑,走出人生的阴霾,克服困难,拥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爱默生说:“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师生关系融洽,当学生走向社会,有了关爱的观念,学生也会去关爱别人,自觉抵制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正所谓多一所学校,少一所监狱。整个社会也会尊师重教,人心向善,传播正能量。正如跳楼事件,个别围观者不劝阻、不同情、不哀伤,眼睁睁地冷漠无情地吆喝助推向下跳的话语,刺痛这个已经脆弱的神经,让花季的生命消殒,这是全社会的悲痛。关爱的社会,学生会主动做孝亲敬老的事情,再加上学校抓孝亲敬老这一项工作,社会必然转变意识,人人关爱我,我关爱人人,社会多的是谦让、礼貌、和平安宁、互帮互助、知恩图报,那是多么美好的蓝图,让我们一起去描绘。

李镇西老师说:“用心灵赢得心灵,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当我们自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