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拉西坦对脑梗塞患者远期药物疗效及作用机理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吡拉西坦对脑梗塞患者远期药物疗效及作用机理评价

戴丙军

戴丙军

(建湖县高作中心卫生院江苏盐城224752)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09

【摘要】目的:评价吡拉西坦对脑梗塞患者的远期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选择2012.1-2013.6间46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分别使用吡拉西坦和维脑路通注射液,出院后予以口服,总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结果:,观察组痊愈+显效为17例,占73.91%,对照组痊愈+显效为8例,占34.78%,经统计学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吡拉西坦能够明显改善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水平,减少脑梗塞的临床后遗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吡拉西坦;脑梗塞;临床疗效;药理机理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亦是基层医院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其对中枢神经元细胞的损伤,患者往往轻则留有身体功能障碍,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对人们的健康构成极大的危害[1]。为减少患者因脑梗塞而遗留的后遗症的发生率,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元细胞功能,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对23例脑梗塞患者住院期间应用吡拉西坦注射液,出院后口服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均经检查CT予以确诊为脑梗塞,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3例,两组性别、年龄、肢体功能评级上,经统计学检测,无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与评判标准

2.1、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抗凝、活血化瘀,对伴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予以脱水治疗等措施。观察组在住院期间,使用吡拉西坦注射液(山东威高药业有限公司100ml:20g)20g静脉滴注qd。出院后给予吡拉西坦(湖北华中药业有限公司0.4g100粒/瓶)4粒tid,对照组使用维脑路通(青岛金峰制药有限公司100ml:0.4g)0.4g静脉滴注qd,出院后使用维脑路通(上海皇象铁力蓝天制药有限公司60mg100)2粒tid,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6个月。

2.2评判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合中华医学会神经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标准》,分为⑴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缺陷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⑵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缺陷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⑶有效:临床症状好转,功能缺陷评分减少18-45%;⑷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功能缺陷评分减少18%以下[2]。

3结果

4讨论

吡拉西坦属于α-氨咯酸环状衍生物,于1963年比利时UCB研究所首先合成伽玛氨基丁酸(GABA)环状衍生物,并在临床中不断的研究和发展,进而形成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吡拉西坦[3]。从药理学分析我们认为:①吡拉西坦可以促进乙酰胆碱合成,增加多巴胺的释放,增进胆碱能神经原兴奋性的传导,增加记忆能力,具有促进脑内代谢作用;②可以促进磷质和氨基酸的吸收,增加脑内蛋白质的合成,增进生物体内激酶的活性,提高机体对糖的利用率和能量储存及脑内ATP/ADP比率等,具有较强的抗脑缺氧作用;③可以改善半暗带脑血流量,减轻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水肿和损伤,缩小梗死体积,发挥缺血大脑保护作用;④可以增加语言功能区的血流,改善卒中患者语言功能[4]。从药动学分析我们认为:①静脉滴注吡拉西坦注射液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使其对缺血的脑组织起到保护作用;②口服吡拉西坦后很快从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并透过血脑屏障和脑脊液。大脑皮质和嗅球的浓度较脑干中浓度高。口服后30-45分钟血药浓度达到峰值,T1/2约5-6小时,体分布容量约为0.6L/kg。吡拉西坦不经肝脏分解,以原形形式从尿和粪便排泄,肾脏消除速度为86ml/分钟,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现代循证医学研究表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与脑动脉闭塞后脑血流量下降,脑组织代谢障碍引起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有关,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与患者中枢神经元细胞内胆碱能神经兴奋性的传导有一定的关联。乙酰胆碱存在于神经突触间隙,是重要的脑神经递质,其水平直接影响神经元兴奋性的传导。临床应用吡拉西坦能够改善脑梗死形成的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缺血,和修复神经细胞功能缺失或受损[5]。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在临床症状的改善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都比对照组有较大的优势,避免了临床使用维脑路通单纯的活血化瘀而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差的缺陷[6]。在痊愈和显效方面,观察组为73.91%,而对照组为34.78%,经统计学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

由此可以看出,吡拉西坦能够明显改善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修复水平,减少脑梗塞的临床后遗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58-359。

[2]郑劲松,孙忠玉。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杂志,2011,19(6):964-966。

[3]陈斌。吡拉西坦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脑梗死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J],天津药学,2010,22(4):73-74。

[4]张奕。脑梗塞恢复期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采用吡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中医药,2008,3(3):595-596。

[5]司霞。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32-133.

[6]王丽娟。吡拉西坦应用于脑梗死早期对愈合后的改善[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