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抢救路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抢救路径分析

陈光霞

陈光霞

乐山五通桥区人民医院四川乐山614800

【摘要】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抢救路径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2年9月~2014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常规组与路径组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抢救方式及效果。结果路径组患者经抢救流产5例(12.5%),37例患者成功保留子宫(子宫保留率92.5%),39例患者均顺利抗休克和止血(有效率97.5%)。路径组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抗休克与止血有效率、子宫保留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规范化的抢救路径有助于帮助出血性休克产妇快速止血、保留子宫的同时,有效降低产妇死亡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产科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抢救路径

产科大出血患者常会伴随不同程度休克现象,耐受力较差产妇更易出现出血性休克,且程度相比其他产妇更为严重。现实中异位妊娠及产前、产中、产后均可能出现出血性休克,不同病情的抢救方式也不尽相同[1]。本研究中为进一步明确产科出血性休克产妇有效抢救方案,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2年9月以来所收治的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方式及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常规组与路径组,路径组40例,年龄22~37岁,平均年龄(27.9±3.1)岁;初产妇13例,经产妇27例;足月顺产36例,剖宫产4例。常规组40例,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7.4±2.2)岁;初产妇11例,经产妇29例;足月顺产37例,剖宫产3例。两组产妇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均依据医生临床经验实施病情判断,并结合检查结果为产妇补液、输血和供氧,维持心肺功能同时实施抗休克治疗。路径组出血性休克产妇具体抢救路径如下:

监测患者脉搏、血压等指标变化,观察出血情况及面部颜色、意识变化,判断休克程度及原因,及时吸氧、补充血容量、升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现象。迅速使用16~18号规格的静脉套管留置针开通静脉通道,如有需要,可作颈外静脉穿刺或切开静脉输液、输血,达到抗休克目的。确定所需血量,先快后慢输血,遵循先晶后胶的原则,最初抢救60min内,快速予以1000~2000ml生理盐水、平衡液输注,血压水平恢复正常的患者失血相对不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抢救方案。若发现失血过多,在上述步骤基础上输注1000ml以上的新鲜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密切关注凝血指标的变化。警惕DIC,发现DIC则快速使用准备好的新鲜冷冻血浆调节。抢救中尽可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分析既往病史,查体并找出出血部位,快速有效止血。全程维持呼吸通畅,如有需要,果断切开气管、气管内插管,吸氧。警惕心衰和心功能减弱,灵活使用强心药维持心功能。重度休克患者适当使用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作抗休克治疗。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抢救模式下的死亡率、子宫保留率、流产率情况,以及抗休克和止血成功情况,对比2种抢救方案的实际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作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均抢救有效,经抢救流产9例(流产率22.5%),28例患者成功保留子宫(70.0%),32例患者均顺利抗休克和止血(有效率80.0%)。路径组患者经抢救流产5例(12.5%),37例患者成功保留子宫(92.5%),39例患者均顺利抗休克和止血(有效率97.5%)。路径组流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抗休克与止血有效率、子宫保留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产科出血性休克发生率较高,相关因素众多,主要原因包括:产妇处于非最佳生育年龄,自身生理因素增加了出血性休克发生率;产妇为经产妇,宫缩不足,或有原发性、继发性障碍性凝血;监测不足导致病情进展加重。发生出血性休克的患者在出血的同时脉搏减弱、轻快,四肢厥冷,神情淡漠[2]。

产科大出血的者通常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出血,会突然休克,严重的可致死。孕妇住院分娩十分必要,利于密切监护各项指标,及早发现出血现象,胎盘前置等孕妇要遵医嘱做好产前检查,及时查明胎盘位置,将出血几率降到最低[3]。

发现出血性休克后,要在全面检查同时了解出血性休克主要危险因素,从而确定供血、抗休克和其他抢救方案,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控各项生命指征,警惕羊水栓塞、DIC等并发症。失血过多的高危患者要立即予以子宫切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尽可能保留子宫组织。抢救中还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规范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分析,及时补充晶体平衡液、冷冻血浆等,维持血压稳定;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升压药等药物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稳定,灵活根据病情变化供氧,维持正常的肾功能和心脏功能。适当使用抗生素防控感染。

多数患者产前、产后出血较多,从而影响体内血液循环利用效果,多数休克现象与酸中毒相关。因而要分析病历、快速止血的基础上,针对出血诱因各个击破,积极治疗,吸氧、输血以强化心肺功能。若患者为经产妇,通过按摩、使用宫缩药剂等途径强化宫缩力度,必要时缝扎止血。保守治疗和微创手术难以达到治疗目的时,要以确保生命健康为首要目的,果断予以子宫切除[4]。

本研究抢救路径实施结果表明,积极有效的抢救路径的实施能够显著控制死亡率,为保障母婴健康抢占先机,能够满足患者生育需求,尽可能保留子宫,止血与抗休克效果也相应良好。

综上所述,临床抢救路径在产科出血性休克中的运用,可显著提高产妇生存率,减轻患者痛苦、满足患者生育需求、提升恢复效果及生存质量。医护人员在实际出血性休克抢救中,要密切配合,随时关注产妇各项生命体征、出血及休克情况、并发症变化情况,积极稳定脏器功能和血供,以此快速实现止血、抗休克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颖.6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急救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9):1157.

[2]孙翠玲.产科出血性休克89例临床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27(4):403-405.

[3]肖青.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措施与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2014,(4):146-146.

[4]罗艾云.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措施[J].北方药学,2014,(7):17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