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方法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朗读教学方法谈

苏凤玲

(广西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八桂绿城小学南宁635200)

语文是一种语言,只有通过说才能体现出实际意义,朗读是语文认识、感悟、理解、积累的重要手段,有效地运用朗读将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朗读是让语文活下去的现实需要也是与英语争霸语言天下的时代要求。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保证朗读时间。

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给学生足够的是时间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方法,发现问题。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二、朗读培养语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进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教师范读时,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感受着文章的语言,领略着文章的气势、文法……在积极的思索中,学生感悟着语言内在的含义、情味和形态,体会着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享受着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正所谓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了然于学生之心。于是就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当然,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从教师示范朗读中获得的直观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方式”去朗读。教师的示范、指导要和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

三、朗读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运用的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时,宜采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的,宜采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或感情较浓的课文时,宜用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会摇尾巴的狼》一课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男女生分别来朗读羊和狼的五次对话,老山羊的聪明机智,狼的花言巧语,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都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朗读。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四、朗读贯注情感。

《陶罐和铁罐》一课适合学生有感情朗读。在学习课文时,笔者运用多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内容,感悟语言。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一开始自渎,思考这一段的主要意思,接着齐读,然后让学生回忆读,学生居然很熟练地把第一自然段背诵了出来。我抓住时机,伸出大拇指大加表扬:“刚才这位同学只读了一遍,就能背出来。可见他读书时很专心。老师还要告诉大家,其实语言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顺着作者的思路,接下去应该写什么?”学生会自然地想到:“课文接下去要写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这正是课文接下去要写的内容。然后请同学们分组研究怎样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才能表达不同的语气。在大家分组讨论之后,请大家读,每两人一组,分别扮演铁罐和陶罐,然后大家评论。听了别人的朗读,有的同学是这样评价的:“刚才铁罐的语气非常凶恶,我认为铁罐不是凶恶,而是傲慢。陶罐不是胆小,而是谦虚。”然后我让这位小评论家到黑板上写出“傲慢”与“谦虚”两词。同时,让他给大家朗读铁罐的话,果然效果不错。就这样,在课堂,齐读、个人读、回忆读、两人读,小组读、指名读、集体读,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在读中,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在读中,训练了语感;在读中,积累了语言。

五、尊重个性差异。

汉语言文字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做到;

尊重不同感悟。“富有表现力的朗读,必须是对课文的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语言的逻辑性与语言的表现方式才能实现。”由于学生主体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等的客观差异,即使同一文本对于不同的阅读个体而言,其获得的理解、感悟就会各不相同。在用声音去表现文本内容、人物形象、情感等的时候,当然也就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的朗读。唯有如此,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才能把文本演绎得丰富多彩。

尊重不同选择。由于学生性格不同、兴趣迥异、习惯有别,他们在选择朗读内容、形式时,就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选择朗读内容和形式的权力,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语句、段落。这样,学生的朗读便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和实现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沟通的基础上的,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带有了很大的个性化因素。因此,学生在有情、有境、有理、有趣的朗读中,既得到了美的熏陶、感染,又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尊重不同处理。朗读的各种技巧包括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是在经常性的朗读实践中习得,同时又促进着学生的进一步朗读。一方面,不同的朗读主体其朗读技巧的处理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不同的朗读处理也表现了学生对文本带有个性色彩的不同理解,从而丰富和扩大了文本的内涵。文本不再是“僵死”的,而是在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中被“活化”,教学中要倡导个性化朗读,让学生读出形象、读出气势、读出韵味、读出思想、读出情感、读出个性。

总之,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精心地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我们在课堂上要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朗读,同时要用心指导,扎实训练,如此持之以恒,定能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