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悦悦事件反思中国道德体系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从小悦悦事件反思中国道德体系建设

王小娇

王小娇(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一直受到全国舆论的关注,掀起了一场关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大范围讨论。此事件是否有力证明社会道德滑坡论调和人际关系冷漠,通过此典型案例,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的道德体系建设,把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引领当代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是我们应着重思考的。

关键词:小悦悦事件;道德体系;法律;市场经济;价值观念

一、城市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社会关系的变化。

(一)小悦悦事件以小见大,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当代人价值观的一定扭曲。

案件发生在广东佛山。两岁的小悦悦在五金店旁边被车撞到,肇事司机逃逸。在长达六分钟的时间里,严重受伤的她不仅没有得到路人的救助反而被过往的车辆二次碾压。整个过程中有18位路人经过,他们有的视而不见,有的被受伤的景象吓到不敢施救,有的声称没有看清。最后,危在旦夕的小悦悦被拾荒婆抱起,送到医院救治,终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

随即,人们纷纷声讨见死不救的十八位路人,谴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媒体对部分路人进行了采访。其中不乏有令我们汗颜的事实。有的人完全持见死不救的态度,说:“又不是我的小孩,我管那么多干嘛?”有的是被小悦悦的严重受伤的情景吓坏了,不知所措,因而没有采取措施。还有的,明明看见了,目光停留了几秒后就径自走开了。从统计学上说,这十八位路人,是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的,绝对不能看成是情况特殊的群体,而是大众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的道德水平不是我们社会大众群体中道德低下的部分。如果是一两个人作出类似行为也许没有说服力,但是18个人是不能再简单看作特殊个体和特殊现象的。假如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之内,路人对小悦悦的施救情况依然是不容乐观的。所以,普遍认为的小悦悦事件反应了当代现实社会人们的普遍冷漠的观点,是有一定合理性和说服力的。这件事起到了一个以小见大的作用和窗口效果,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价值观念扭曲给迅速放大了。

(二)价值观的扭曲和人际关系冷漠是城市化进程和市场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性社会问题。

人际关系冷漠的话题早已数见不鲜。最初引起讨论是源于城市居民联系的减少,当然,这是与农村相比的。中国社会深深印着乡土的气息和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外延广阔,其中农村人老百姓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依存就是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村民一起聊天,一起做农活是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需要人们之间进行比较频繁的交际和互助,这就促进了乡村人的人际联系。反观城市,城市化的发展迅速,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于乡村的特殊居住形式及较发达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生活中的交往。曾有这种现象,城市人住了好几年,不知道隔壁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习惯彼此没有交集和联系的都市相对封闭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可能不冷漠。

此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高速发展和相应滞后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矛盾也是人际关系冷漠的重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市场经济容易出现的社会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高效快速的实现经济利益。在这样的氛围下,就非常容易出现只关注个人经济利益的现象,只要不和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关,就没有必要参与。正如其中一个路人的话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这个问题是所处时代的产物,不是只有我们社会出现。放眼世界和历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自由经济和帝国主义经济时代时曾出现的社会问题矛盾,以及他们的人际关系,我们曾说那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并抨击其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金钱至上的观念。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我们不必悲观,关键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构建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性以及意义

自小悦悦事件后,人们强烈呼吁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来规范行为。在此,必须从根本上明白道德的产生和作用,才能成功建立道德体系,

道德,其产生是一定的经济、历史、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相应的条件的。讨论道德体系构建,就要考虑所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反思曾经的左倾思想,就是没有从实际出发,在物质文明不发达的时候却提出了很高的精神文明要求,这是违背历史规律的,也是违背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注定是错误的。

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这是我国大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在经济水平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信用经济的催生就是得益于良好道德的作用的。相反没有道德的支撑,经济秩序难以维持,只靠法律,最终的经济成本和低下的效率将是毁灭性的。

三、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

(一)以法律为底线,构建以法律为基石的道德体系。

我国的法治尚不健全,然而良好道德风尚可减少法律协调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责任压力。此外,健全有力的法规能够弥补道德调节作用力的不足。毕竟道德是更高层次的要求,靠舆论和个人品德支撑。很难使每一个人都达到相同的高度。这时法律就能够调节最低层次的社会关系。道德和法律齐头并举,是实现社会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

曾有人提出建立见死不救的法律,以此要求人们在特殊情况下做出符合高水平道德的行为。这种提法存在着一定悲观主义的色彩,这样是否有效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立法的标准难以把握,同时会给人们心中造成一定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容易引起反感,从而导致情况更加严重。但是,这不是说道德体系的构建不能用法律的手段。相反,要构建以法律为支撑的道德体系,不是用法律要求道德,而不是用法律来促进道德。

(二)加强立法,对良好道德进行法律上的保护。

探究见死不救的根源,群众普遍指向近些年做好事被诬陷的案例,才会“望而却步”,不敢施救。因此只有从法律上解除群众心理的障碍和顾虑,切实维护他们的利益,才能鼓励人们热心相助。我们不能立法要求人们做好事,但是,必须对那些做了好事的人的利益进行有力的法律保护。因此,就要设立明确的法律条文,采取科学立法的态度,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切实提供一套可操作的方案来解决被救者与施救者可能产生的纠纷。

(三)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为道德体系的建立提供思想基础。

道德的形成中文化因素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文化心理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水平的高低和道德水平的高低成正相关,进行道德体系的构建也势必要同时进行先进文化的构建和传播。这其中,我国传统文化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经过历史检验而传承至今的儒家文化对我们整个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面对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重新从老祖宗的智慧里汲取符合现代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用以指导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提供悠久的思想基础。

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应该在发展中得到解决。解决当下所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必须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着力完善道德体系的构建,以法律为支撑,以文化为积淀,推动新时期道德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晓红,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探索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朱金奕,80后道德价值观的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作者简介:王小娇(1989-),女,河北省唐山市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