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干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胃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干预护理

卜喜云

益阳市人民医院湖南益阳431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干预护理。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胃肠癌手术患者8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预防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DVT发生率以及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患者DVT发生率为4.88%,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2周、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癌患者术后运用预防干预护理可有效提高术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可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胃肠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作为外科手术患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尤其对于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率较高,术后DVT发生多是由于深静脉壁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液流速缓慢所导致[1]。有学者报道显示[2],外科术后发生DVT患者其病死率高达3.8%,因此采取积极的护理方案预防DVT的发生对患者具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探讨分析胃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干预护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肠癌手术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8.62±10.21)岁,其中胃癌患者21例、结肠癌患者14例、直肠癌患者10例;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9.38±12.41)岁,其中胃癌患者16例、结肠癌患者12例、直肠癌患者13例,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以及常规抗凝药物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防干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①术前评估:对患者做好术前评估工作,尤其需要做好高危人群的宣教工作,术前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以及预防下肢DVT发生的重要性,以及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以及后果,引起患者的重视而配合治疗护理。术前劝导患者戒烟,多饮水,并避免高胆固醇以及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术前大便的通畅,术后早期向患者讲解术后活动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掌握术后运动的正确方法。②术后早期活动:患者术后平卧6h,可协助患者进行双下肢以及足背屈伸运动,帮助患者更换体位,并按摩下肢,促进患者静脉的回流,并抬高患者双下肢利于静脉回流。术后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的循环。③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患者术后回病房,在病情的允许之下,术后6h可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进行预防性治疗,之后每隔1d进行一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共治疗3次,患者双下肢同时使用,开始时调整压力60mmHg,待5min后可将压力调节至80~100mmHg,压力的调节主要以患者的肢体舒适为宜。④观察患者下肢血液回流:术后仔细观察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主要包括下肢的肿胀程度、温度、肤色以及浅静脉充盈情况,反映患者的下肢静脉回流情况,同时术后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VT诊断标准:患者肢体肿胀、皮温较低,足背以及颈后动脉搏动出现明显的减弱或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血栓形成,且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出现Nevhof征以及Homans征阳性。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以及术后4周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患者DVT发生率为4.88%,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胃肠癌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卧床时间长;手术麻醉后导致患者下肢静脉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减弱了肌肉的收缩功能;术中机体组织的损伤,导致内源性凝血因子的激活,从而导致血小板凝聚力的增强;此外,患者术后常规禁食,胃肠减压等导致血液浓缩,进而发生下肢DVT[3]。近年来,已经有学者研究证实[4],恶性肿瘤与机体的凝血功能改变有着密切的相关,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术后DVT发生约为7~45%。临床上常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DVT治疗,此外,患者术后早期的主动以及被动活动也有利于机体静脉的回流。近些年来,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通过周期性的加压、减压可产生搏动性血流,可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以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从而可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患者术后DVT发生[5]。

本研究探讨分析预防干预护理对胃肠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量不足所引起。但DVT患者术后2周、4周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预防干预护理对预防胃肠癌患者术后DVT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胃肠癌患者术后运用预防干预护理可有效提高术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陈戬宏,息子龙,袁柱,等.全髋关节置换后对深静脉血栓的综合预防[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7):2642-2647.

[2]廉军孝,王燕,宋国敏,等.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国内外护理文献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74-76.

[3]张建涛,吴畏,钱惠岗,等.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J].重庆医学,2016,45(19):2620-2622,2625.

[4]徐园,杨旭,王晓杰,等.国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222-1225.

[5]姜桂春,李玲,朱晓平,等.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3,8(1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