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张启玲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苏南通226001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是/否存在将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A组,n=68)和(B组,n=32)。按照是否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将A组分为(A1组,n=34)和(A2组,n=34)。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Beck抑郁问卷量表(BDI)分析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并使用健康生活质量量表(SF-36)分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和其生活质量。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前,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发生率为22%与46%,A组慢性胃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劣于B组(P<0.05),且焦虑/抑郁得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负性相关。通过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发生率为10%与21%,A1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A2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缓解减慢性胃炎患者的焦虑/抑郁精神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生活质量

慢性胃炎患者因为自身长期病情影响、经济条件加重等因素,容易发生情感失落、情绪低下等焦虑/抑郁症状,长期病情的影响易引起临床治疗依从性的降低,导致负性情绪发生等较为严重后果[1-2]。为此,我科近期对该类病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和现阶段的生活质量予以观察分析,并采取临床心理护理干预进行针对性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20-83岁,平均(45.3±14.9)岁。剔除标准:精神疾病发作期、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入组患者近来未曾使用镇静剂、麻醉剂等致精神异常药物的临床3治疗。

1.2方法

1.2.1焦虑/抑郁症状评估与分组:焦虑症状观察方法采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症状观察方法采取Beck抑郁问卷量表(BDI)[3],根据量表得分细则,若总得分≥7分,表明慢性胃炎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得分越高表明该类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越严重。按照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是/否存在将10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A组,n=68)和(B组,n=32)。按照是否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将A组分为(A1组,n=34)和(A2组,n=34)。三组患者年龄、职业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均>0.05)。

1.2.2生活质量观察:选择生活质量量表(SF-36)予以临床观察[4],该量表由专业人员监督由慢性胃炎患者自行完成。涵括八大项,共36细则:生理功能(PF,1O细则)、身体痛感(BP,2细则)、交际能力(SF,2细则)、身体健康(RPP,4细则)、感情潜能(REP,3细则)、情感健康(EH,5细则),活力(精力/疲乏)(VT/FG,4细则)、总体健康(GHP,5细则)。在36个细则中,每个细则为0-100得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低。

1.2.3心理护理干预:①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以集体形式开展,邀请有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及家属参与,由医护人员开展主题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应对方式,使其了解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共分为3次,每期1h,隔天1次,每次1个主题。每次活动主要分为主题讨论、相关知识讲授、内容反馈3个环节。具体主题为: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的简易识别、慢性胃炎患者顺利进行角色转变的途径、如何正确面对病情。②治疗前干预:医护人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采用倾听、鼓励、解释、指导和建议、疏泄等多种心理治疗技术,使慢性胃炎患者减少甚至消除消极情绪,达到积极配合治疗的目的;③个别干预:对个别焦虑/抑郁症状相对严重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干预。根据不同慢性胃炎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听轻柔的音乐、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等。④治疗中干预:对患者进行情绪支持,保护患者隐私,及时为患者遮挡。主动与患者交谈,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尽快使患者处于治疗状态。各项治疗操作符合规范、动作轻柔。⑤治疗后干预:医护人员定时看望患者,及时告知治疗的顺利过程,稳定患者情绪。医护人员应重视环境对患者不适的影响,对出现的不良病情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做好解释工作。经常与患者交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对恐惧、焦虑较重的患者,采取镇静类药物配合治疗,并指导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后观察和护理。

1.2.4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x(_)±s表示;三组各指标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变量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所用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心理护理干预前,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发生率分别为22%与46%,A组慢性胃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劣于B组(P<0.05),通过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发生率为10%与21%(P<0.05)。

2.2、三组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A组生活质量各指标和SF-36总分显著高于B组(P<0.05);干预后,A1组生活质量各指标和SF-36总分生活质量显著高于A2组(P<0.05,见表1)。

2.3A组患者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性分析:焦虑、抑郁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呈负相关(SF除外)。其中BP、REP、EH等3项指标差异最为显著(P均<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胃炎患者由于自身负面情绪的影响等原因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极易导致心因性精神疾病的发生[5]。有报道称普通人群抑郁症烦人发病率1.15%,而慢性胃炎患者抑郁的发生率高达61.2%,焦虑症的发生率38.8%[6]。本研究中,慢性胃炎患者抑郁/焦虑阳性症状的检出率也较高,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因此,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该类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治疗迫在眉睫。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患者心理健康问题与其生活质量的优劣密切相关,伴有焦虑、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心理正常者,从而影响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导致其生活质量的降低[7]。为了研究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作用及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本文使用HAMA、BDI量表及SF-36量表进行综合评估,发现罹患焦虑、抑郁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躯体、情感等多项生活质量的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再通过其生活质量的各指标与焦虑、抑郁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均为负相关的结论,并且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的各项评分显著上升。由此可见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等焦虑/抑郁症状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均决定其生活质量的优劣,特别在BP、REP、EH等3项指标表现上,严重影响了慢性胃炎患者的躯体健康、情感交流和自知感受。KIM等研究[8]认为慢性胃炎患者罹患心因性疾病患者的生理状态、躯体健康,情感职能方面较健康人群分别下降34%、64%、43%,本研究与该结论相符。从另一方面讲,慢性胃炎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干预使得生理状态、躯体健康,情感职能等生活质量指标明显改善,通过临床观察,其原因可能与

患者入院后的健康进食、规律治疗、优质护理等健康行为有关。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患者由于焦虑/抑郁等原因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而短期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治疗的预后。但限于本文观察时间较短,样本量偏小,在对慢性胃炎患者焦虑/抑郁症状阳性率的评价和具体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guileraIM.PalelD.MaeakinGH,ela1.PerioperativeanxietyandpostoperativebehavioursdisturballCeSorinhalationinductionofanaesthesia.PaediatrAnaestb,2013,13(11):501-507.

[2]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2010.222.

[3]赵东江,李胜婷.心理支持疗法对口腔疾病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中国口腔医学杂志,2004,20(5):662-664.

[4]MesserlA,CaprilliS,BusoniP.Anaesthesiainductioninchlldren:apsychologicalevaluationoftheefficiencyofparentspresence.PaediatrAnaesth,2014,10(8):551-556.

[5]方积乾,郝元涛.健康状况问卷(SF-36).中国行为医学科学[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特刊)],2001,10:19-24.

[6]LEEMS,KANGCW.EfectsofQitrainingonanxietyandplasmaconcentrationsofcortisol,ACTH,andaldosterone:ArandomizedplacebocontroHedpilotstudy[J].StressandHealth.Chichester,2013,20(5):243.

[7]BAIDERL,PERETZT.HADANIPE。eta1.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incancerpatients:Arandomizedstudy[J].GeneralHospitalPsychiatry,2011,23(5):272-277.

[8]李别非,谢秀梅,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