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解决学困生心理和学习问题的初步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浅谈解决学困生心理和学习问题的初步探索

李忠玉

(邮编:751500)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惠安堡中学李忠玉

【内容提要】本文从学困生分类的认识,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备课研究,关注学困生等方面,分别阐述了解决学困生心理和学习问题的初探。

【关键词】解决学困生心理学习问题初探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通过多年的观察、了解和总结,我个人认为,我校有三类学生是属于学困生的范畴,下面分析一下这三类学困生及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和表现。

一、学困生分类的认识。

第一类,是不仅学习成绩很差,更重要的是他们受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有很强的厌学情绪,不愿与教师和学校配合。但其智力水平并不一定很差,只是不肯用在学习上。这类学生由于受到读书无用论导向的引导,认为“学习不好没有关系,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影响个人将来的生活”,他们有的家庭比较富裕,认为靠父母将来就能过上好日子,还奇谈怪论,往往能举出社会上的一些个别例子,如某某人没有上过学,照样发了大财,某某人没有多少文化,照样当了官等等。在这种片面性的心理作用下,他们的厌学情绪非常严重,而且面对来自外界的学习压力,还产生了很强的逆反心理。具体表现在课堂上就演变为向教师“挑战”、与教师“斗智斗法”,甚至是“对峙”和“冲突”,课堂纪律较差也是这一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类,有些比较内向,不大吭声,接受知识比较慢一些,对待学习他们从不偷懒,但效果就是很差。他们大多数是由于以前的学习基础不牢、学习条件不好或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并不厌学,而且愿意与教师和学校配合。这类学生他们本想好好学习,也有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观愿望,但由于以前的种种原因使学习基础没有打好,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加上来自各个方面的强大压力,久而久之逐渐对自己失去了自信,也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严重时还伴随有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没有太大的纪律问题,但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感觉上朦朦胧胧、似懂非懂,害怕被提问,一经提问就变得精神紧张,言不达意,且反应较为迟钝。

第三类,有些由于家庭或学校的原因,导致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所以他经常破坏公物,跟同学、老师找茬闹事,寻求发泄郁闷心情的时机来解决暂时的不快,然而,他的这种心理是永远得不到解决的。他心怀挑衅心理:“我就这样,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这类学生,由于调皮、好动、好事,家长、老师、同学都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如果有不良问题出现,那自然是他干的。这就是由于我们或家庭在处理问题时不当或不公平造成的。我当班主任时有一个学生不愿意上课就故意将教师的暖气管道闹坏,使班级教学不能正常进行。

总之,这些学生,需要我们格外地下一番苦功夫进行培养和照顾。如何把这些学生也培养成能为社会服务、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为了把学困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就必须要真正深入地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熟知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合格学生的目的。因而在学困生比较集中的班级,也就是既有心理问题、纪律问题,又有学习问题的班级,我认为应该采取教育和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去加以引导和解决。

二、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1、正面说服教育,严格要求学生。

在学困生较为多的班级上课初期,一些学生总存在有这样一种心态,即:“看看这个老师有多大能耐,看看他(她)是否能管得了我们”。这是任课教师首先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在这个阶段不能有效地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严格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将会给学生们留下“这个老师不行”或“这个老师好欺负”的印象,以后的课堂教学秩序就难以维持,更谈不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了。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先突出一个“严”字,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物,尊师爱友,并充分发挥班委会和团组织的力量,团结学生,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2、师生拉近距离,做良师益友,是改变学困生学习心理的重要一步。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创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以精彩熟练的讲解口才吸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民主平等,逐渐的和学生就成了好朋友,他们就愿意接受你所讲的做人道理,乐于接受你给他们传授的文化知识,这是转变学困生学习心理较为关键的一步。随时观察每一个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时,教师都应该以和学生多接触、多交谈为基础,使他们除了觉得你可敬以外,还觉得你可信,这样你才有可能更加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形成过程,搞清楚他们的问题所在,这才是解决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开始。只有在这时,你才能了解到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或者社会的影响而逃避学习、厌恶学习;有的学生是因为怕说错而不敢回答提问;有的学生是因为心存侥幸(如:抄袭、作弊)而不思进取等等。也只有在了解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才能有目的、有重点地对每一个学困生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加以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培养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3、加强正面说服教育,解决学困生在学习上、纪律上的心理问题。

针对那些厌学心理严重的学生,坚持正面说服教育,多举生活中、社会中先进人物、模范典型事例,使这类学生认识到学习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就比单纯的正面教育更使学生容易接受。当学生的心理由“怕”到“敬”再转变为“佩服”时,再进行正面说服教育,也就成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寻求解决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场合、适当的时机、适当的语言和那些学困生家长,特别是那些“破罐子破摔”型学生的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帮助学生家长分析孩子形成这种心理思想的根源和调解矫正的方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寻求解决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服务学生。

三、加强备课研究,关注学困生。

1、备课时多备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备课时,如何全面、细致地讲授专业知识被认为是备课的重点,往往对“备学生”的环节较为忽略。而面对当前学困生的现实状况,“备学生”比备教学内容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不了解学生的状况,教师要由讲师向导师变化,吃透教材,利用教材,理清思路。我们应该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听懂和接受你所讲授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水平。

2、降低学习难度。降低难度后学习水平的提高对于学困生来说,应该是看得见、够得着的,不能急于求成。

3、在学困生较为集中的班级,上课的初期讲授文化知识时的语言要求通俗易懂。讲解时尽可能地使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例子来论证和解释教材所体现的内容。

4、坚持课前复习和课后总结,明确地指出要点和重点所在。要求学生记录重点,记忆重点知识内容,使之在复习和总结的时候,有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强制记忆。另外,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记忆的方法。

5、尽量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在先学时教师可下班辅导,解决困惑,这样课堂教学就能顺畅进行了,学生也就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6、不强求一次性地解决全部的教学内容。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或者是枝节的教学内容,不要求非得当堂解决,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反复练习,这样做可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地去理解、消化和掌握,又不至于把问题越积越多。

7、章节测验要注重激励原则。每当学完一章之后要及时进行测验,测验的试题以最简单、最直观为原则,目的不是真正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本章的知识,而是让学生能够取得最好成绩,以证明自己也能学好,也能取得高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觉自愿的去刻苦努力学习的原动力,成为“我要学”的主人。

8、运用赏识性教育。也就是要注重在课堂、作业、试卷、学期评语中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表扬性的评语。我们知道,学生很重视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根据这一实际,我们也应把评语在课堂教学、学生作业、单元测试、考查试卷的适当时候(或位置),用简短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各种进步,或委婉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实践证明,如在初中语文、历史课堂上的口头评价和作业评价,如同和学生面对面的谈心和交流,亲切自然,更有利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学生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形成积极的兴奋状态,从而受到进步的鼓舞,也使他们在课堂上或作业后能有所思索,并得到启迪。要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就要真心实意的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和感染学生。

这些年面对农村的教育现状,我们感到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重大。

参考文献:1.《新课程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