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诊断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诊断研究分析

姜万忠李如清

姜万忠李如清(白山市中心医院放射科134300)

【中图分类号】R68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071-03

【摘要】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三者的总称。是中老年多发病及常见病,发病率颇高,所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样化,近几年有年轻化趋势。其病理基础主要是:颈椎间盘变性,椎体骨质增生,由此继发颈部生物力学的改变,即颈椎间盘的耐压性及耐牵引力的减低,继而产生椎间盘组织的突出或脱出,椎体间隙变窄、颈椎周围诸韧带的肥厚变性、钙化或骨化,椎体增生的骨赘,椎体之间的结构不稳而发生的椎小关节错位、椎体滑移旋转等病理变化,都将造成椎管、椎间孔、椎动脉孔等神经血管通路的狭窄,即而产生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及颈椎周围组织。继而产生多种临床症状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我们统计了500例经专科检查的颈椎病住院患者,以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现阐明如下。

【关键词】颈椎病症状影像学表现

1材料与方法

500例颈椎病患者中男350例,女150例,男女之比3.3:1,年龄16岁—79岁。其中16~40岁150人,占30%,40~60岁275人,占55%,60岁以上75人,占15%,其中颈型颈椎病73例,约占14.6%神经根型颈椎病108例,约占21.6%,脊髓型颈椎病85例,约占17%,椎动脉型颈椎病102例,约占20.4%,食管型颈椎病15例,约占3%,交感型颈椎病37例,约占7.4%,混合型颈椎病80例。约占16%,其中350例经CT、MRI检查,125例经椎动脉彩超检查,其中血管内径变细及左/右椎动脉最大血流量减少的68例。肌电图检查85例,其中78例神经根受损。

1.1临床症状及专科检查

主要临床症状:颈痛、头痛、头晕伴恶心300例,占60%,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者100例,占20%,颈部不适伴颈肩伴双上肢麻痛249例,占49.8%走路不稳及有踩绵感20例:占4.0%颈椎旋转伴部分关节囊肿胀压痛200例,占40.0%锥体棘突偏移、压痛203例,占40.6%棘上韧带钝厚,压痛55例,占11.0%椎间孔挤压实验(+)50例,占10.0%臂丛牵引实验(+)98例,占1906%吞咽时有异物感或阻挡感15例占3.0%

1.2影像学表现

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向423例,85%,椎体序列不良135例,27%,椎体旋转156例,31.2%,椎体骨质增生464例92.8%,椎间孔变窄、钩椎关节增生212例,42.4%,椎间隙变窄259例51.8%,前后纵韧带骨化163例,32.6%,屈伸功能受限161例32.2%。

1.3临床症状及专科检查与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

1.3.1临床症状及专科检查与影像学表现对比分析列表[1]

1.3.2临床症状及专科检查与CTMRI对比分析列表[2]

1.3.3临床症状及专科检查与多谱勒超生,肌电图对比分析列表[3]

2诊断与结果

2.1颈型颈椎病:即颈椎功能紊乱期[1]。

主要是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生理前突加深或变浅、颈曲变直或反向、双弧曲线、弧顶上移或下移、成角及阶梯状错位等),椎体序列不良、椎体不稳、椎体的滑移与旋转[2](冠状旋转、垂直旋转、水平旋转)及颈椎项韧带的骨化,本组颈型颈椎病73例,约占14.6%。年龄较轻,约在40岁以下,与患者工作性质,学习及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病史较短,病情较轻或较单一,初发或偶发。主要临床症状以颈部浅层肌群痉挛引起的临床表现为主。如颈部僵痛,酸胀、活动受限、同时伴有头沉胀痛或肩背酸痛等。劳累后或长时间低头时加重,适中活动或休息后减轻。专科检查:颈椎曲度变直或反向,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功能活动受限,颈椎旋转伴部分关节囊肿胀、压痛,锥体棘突偏移、压痛及棘上韧带钝厚,压痛。现列表分析如下:

2.1.1列表[影像学改变与专科检查

2.1.2列表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

2.1.3讨论:

处于急性期的颈间盘病变,使受累的小关节呈急性炎性改变,关节骨膜及关节囊肿胀,致使临近的神经根受激惹,颈椎功能紊乱,可反射性的引起所支配的颈、肩部的肌张力改变,从而引起颈、肩部机群的紧张、酸胀、疼痛致颈椎动能受限及椎体之间的结构不稳而发生的椎小关节错位、椎体滑移旋转等现象。由于椎小关节错位、椎体滑移旋转,可致使椎动脉管节段性的及椎间孔相对性的变窄,使椎动脉及神经根受挤压,可引起一时性的椎动脉血流量减少及神经根受刺激激惹等临床症状,经西医正骨手法复位后,即可消除症状。本组73例,约占影像学改变、临床症状及体征对比分析如下:

列表

2.2神经根型颈椎病

1、椎体骨质增生及钩突侧后壁的骨质增生、韧带劳损肥厚及关节囊松弛引起的椎间孔前后经的狭窄,从而导致通过侧隐窝及椎间孔的颈丛和臂丛神经根直接受压或牵拉所致的一系列的颈椎综合征。2、颈椎间盘侧后方的膨出或突出,直接压迫脊神经。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一个或多个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分布区出现疼痛、麻木、感觉异常及腱反射异常。神经根型颈椎病108例,约占21.6%,年龄段较宽,临床症状较复杂。现列表分析如下:

2.2.1列表X线表现、CTMRI与临床体征

2.2.2列表肌电图神经受损与临床体征

2.2.3讨论由于椎间孔变窄及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受压,使神经根直接受压及走行在椎间孔内的根动脉受压引起相应神经根缺血或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3],颈、肩部、上肢及手指麻木疼痛或引起肌肉痉挛、无力甚至萎缩。其症状及体征与颈椎病变部位关系密切,C2-4即枕大、枕小和耳大神经受压、受损的病变表现,后枕部及耳后部麻木疼痛。C4-5病变表现颈肩部及上肢挠侧麻木、疼痛,C5-6病变表现沿桡侧放射到拇指和食指的麻木、疼痛,并引起肱三头肌的反射减弱,C7-T1病变表现沿尺侧放射到环指和小指,并引起小鱼际肌无力或萎缩。有把头枕部疼痛及耳后部麻木疼痛视为脑供血不足引起的颈椎病,分析认为将其归纳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会更好的与影像学改变、临床体征及C2-4根神经解剖学相吻合,其病理改变是因为C2-4病变致枕大、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受压、受损引起的头枕部及耳后部的临床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神经根损害主要来源于钩椎关节增生肥大及椎体侧后缘的增生骨赘,小关节不稳而发生的椎小关节错位、椎体滑移旋转及椎间盘侧后方突出或脱出造成对脊神经的刺激及压迫。由于双侧椎动脉供应大脑的血流量占总血流量的10--15%而供应脊髓及脊神经根等组织的血流量约占总流量的85—90%,故椎间孔变窄及椎间盘突出致硬膜囊受压时走行在椎间孔内的根动脉因受压,更易引起神经根的缺血而受损,这也是神根型颈椎病多发的原因之一。影像学改变、肌电图改变、临床症状及体征对比分析如下:

列表

2.3脊髓型颈椎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1、椎体后缘或后壁的骨质增生、肥厚。2、椎间盘的膨出、突出、脱出。3、椎体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的肥厚、钙化或骨化。本型颈椎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且病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占各型颈椎病约10—18%,本组85例,约占17%。现列表分析如下:

列表影像学表现、肌电图与临床症状与体征

2.3.1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只有当颈椎退变至达到脊髓受损害,才可以出现临床改变。其主要是来自于前方椎间盘突出、脱出,椎体增生及骨赘、后纵韧带骨化的压迫,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的锥体束症状,侧方和后方黄韧带肥厚及小关节增生的压迫,表现为上、下肢颈脊髓不同部位及不同程度受刺激或压迫的临床症状。本组85例,约占影像学改变、肌电图改变、临床症状及体征对比分析如下:

列表

2.4椎动脉型颈椎病

其病理基础主要是椎间盘变性退变椎体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及钩突关节增生肥大致横突孔狭窄,椎小关节紊乱致椎体序列不良、椎体的滑移旋转使椎动脉管相对性变窄,使椎动脉受压及扭曲或迂曲,造成椎动脉管腔变窄及血流量减少,致脑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症。现列表分析如下:

列表临床症状及专科检查与影像学表现、TCD对比分析

2.4.1讨论

椎动脉第二段在进入颈6横突孔之后,上行于1--6颈椎横突孔内其周围有静脉丛和交感神经分支伴行,内侧为钩椎关节,后侧紧邻颈2—6神经前支,当颈间盘变性退变椎体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及钩突关节增生肥大及椎体序列不良、椎体的滑移旋转使横突孔间相对位移增大致椎动脉管相对性变窄,导致穿行于椎动脉管中的椎动脉受刺激和积压,从而影响椎动脉对脑部及脊神经根的血液供应,另外由于横突孔的内侧与钩椎关节相邻,颈椎钩突距横突孔不足1mm因此当钩椎关节增生肥大时多刺激或挤压椎动脉,故颈4—6段的椎动脉易在钩椎关节水平处受挤压而造成椎动脉的弯曲或狭窄。本病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因为老年人多发的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的弹性下降,椎动脉狭窄或增粗,使椎动脉扭曲或迂曲程度加重,故极易造成脑部及脊神经根的血液不足。

2.5交感型颈椎病

其病理基础主要是由于椎体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刺激及压迫颈交感神经,表现交感神经的兴奋及抑制等临床症状,本组交感型颈椎病37例,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进入临近交感干神经节后,其中颈上、中、下交感干神经节的节后纤维随血管分布头颈个器官,并组成心上、中、下神经分布到心脏。因受刺激及压迫使交感神经兴奋时,可出现头痛、头晕、颈后及枕后疼痛,眼目干涩、眼窝胀痛、视物模糊,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心前区疼痛及血压升高等改变。使交感神经抑制时,可出现头晕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偏低及胃肠功能改变等临床症状。由于颈交感神经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故临床上很少表现为单纯的交感型颈椎病,一是症状及体征与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相似,二是有时临床症状及体征往往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合并存在。

2.6食管型颈椎病

其病理改变主要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致使椎体间隙变窄,椎间盘、纤维环向前突出,椎体前缘明显骨质增生或骨赘及骨桥形成,前纵韧带骨化,向前压迫食管后壁,引起吞咽时异物感或梗咽感。本组15例。约占椎体骨质增生464例的3.2%,前后纵韧带骨化163例的9.2%,椎间隙变窄259例的5.8%,椎间盘突出235例的6.4%。

2.6.1讨论

2.6.1.1诊断与鉴别诊断:食管型颈椎病的患者多以吞咽时异物感及梗咽感来院就诊,因颈椎前缘明显骨

质增生或骨赘及骨桥形成刺激或压迫食管后壁的并不多见,且多发生于老年患者,故临床易误诊为食管良性及占位性病变,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食管钡餐检查及颈椎侧位片可以明确诊断,通过食管钡餐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食管内是否有占位性改变、龛影及食管粘膜破坏征象,并可以清晰显示食管后壁受压的部位及程度。

2.6.2.2颈椎侧位片:由于骨质增生形成的骨赘及骨桥多呈鸟嘴样改变,如有前纵韧带骨化多形成骨桥,多发生在C4-5、5-6、6-7椎体间,其高度一般在5—15mm,同时多伴有椎体间隙不同程度的狭窄[4]。

2.7混合型颈椎病

有文献报道脊髓型并神经根型颈椎病为混合型,本人认为欠严谨,因椎动脉壁周围具有较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极易使其受刺激表现出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改变,故两者常并存。同时合并有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所以混合型颈椎病应该定义为脊髓型、神经根型、交感型颈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两型或多型的合并存在。

3总论

颈椎病是颈椎退变引起的一个长期的、连续发展的病理过程:1、颈椎间盘变性阶段:主要是纤维环变性致使颈椎结构不稳及颈椎生物力学发生改变,进一步促使髓核退变。2、骨质增生阶段: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生物力学的改变,必须代偿性的重建颈椎生物力学的平衡。3、损害阶段:其病理变化发展到以对颈椎周围组织引起病理改变,可表现为对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的损害。综上所述,颈椎单纯的退变不一定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这也是颈椎病与颈椎退行性变的根本区别,只有从颈椎间盘变性阶段和骨质增生阶段进一步发展为颈椎周围组织损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时才具有临床意义。所以颈椎病的诊断只有在详尽细致的影像学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使其诊断基础和依据之间存在必然的关联及因果关系,才可获得颈椎病的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中国骨伤2000年7月第13卷第17期.

[2]李顺风.颈椎损伤椎体轻微旋转滑移的X线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

[3]李立伟.后纵韧带骨化所致椎间孔狭窄的CT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0,24:351.

[4]魏从全,陈刚.食管型颈椎病的临床放射诊断.临床军医杂志,2004,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