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临证应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0
/ 2

黄芪桂枝五物汤临证应用体会

孟振国

孟振国

(山西省左权县人民医院山西晋中032600)

【关键词】黄芪桂枝五物汤;临证应用;体会;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073-02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现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篇》,该方剂由黄芩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6两,大枣12颗组成,主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芩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芩桂枝五物汤中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大枣而成,有温通阳气,调畅营血之功效[1]。笔者在临证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自汗、胃脘痛、中风后遗症等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分别介绍如下。

1.临床应用

1.1自汗

证见汗出恶风,体倦乏力,患者平素易感冒,动辄汗出,以上半身为甚,间有背寒发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缓。辨证为气阳两虚之自汗,乃肺气亏虚,卫阳不足所致。治以益气温阳,调和营卫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用如下:黄芪、桂枝、防风、白芍、大枣、生姜、甘草为主方,随症加减。汗出多者,酌加浮小麦、龙骨等敛汗之品;阳虚甚者加附子;兼有阴虚加麦冬、五味子。

自汗之人多有气虚。肺为卫气生成之所,卫气具有调节汗液排泄的作用[2]。若气虚,肺卫不固,营阴不得内守,卫强营弱,汗液的外行就失去了控制。汗久必伤人体之阳,而致气阳两虚之证。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敛阴,黄芪益气固表,防风达表,驱除外邪,加白术健脾除湿,助黄芪益气固表。以上诸药,共奏益气固表,温阳敛汗之效。

1.2胃脘痛

证见胃痛隐隐,痛时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多于劳累或冷食后加重。伴气短乏力,纳呆食少,脘腹坠胀,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缓或虚弱。辨证为虚寒型胃痛。治以益气健脾,温中止痛为主,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用黄芪、桂枝、炒白芍、防风、干姜、大枣、甘草为主方,随症加减。脾虚甚者倍黄芪,加党参或人参;若病久寒甚者,去桂枝,加肉桂;腹胀者加木香、砂仁;湿重苔腻者,加藿香、厚朴。治疗期间,注意避劳累、节饮食,调情志。

虚寒型胃痛患者,往往病程较长,其病因多与情志不畅,饮食失宜,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些因素只有在脾胃功能减弱,卫气不足,人体的抗病能力降低的情况下,病邪才能乘虚而入,使脾阳不升,阴寒之气凝聚,胃络痹阻而发生胃脘痛[3]。故以黄芪健脾益气,大枣助脾益气,桂枝、干姜温脾胃之寒,白芍缓急止痛,佐防风与白芍调和肝脾,散脾胃之邪。以上诸药共期调和阴阳,温中健脾之功效。

1.3中风后遗症

证见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发凉,伴有体倦乏力,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无力[4]。辩证为气阳两虚,脉络瘀阻,治以补益气阳,温通经脉,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药用黄芪、桂枝、赤芍、地龙、生姜、大枣、甘草为主方,重用黄芪补气,桂枝温通经络,赤芍、地龙活血通络。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防己等;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僵蚕;言语不利者,加菖蒲、郁金。治疗期间,配合针灸、按摩等物理治疗以增强疗效[5]。最早出现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芩桂枝五物汤主之”。

此类中风患者,在于平素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发病之前多有气虚、阳虚等不足之证,一遇外邪,则血脉瘀阻,脉络不通而发病。故以大量黄芪补气,扶助正气,桂枝汤温通经脉,调和阴阳。另加活血通络之地龙、赤芍等,强化活血通络之效。使得气行血行,阴阳调,经络畅,使诸症得以消除。

2.体会

黄芪桂枝五物汤是仲景为血痹证而设,血痹即阳气痹阻,血行不畅,阴血凝滞。究其病因,是由于气阳两虚,正虚邪恋,而致营卫不和,人体气血不能正常运行而变生他病。《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指出:“黄芪桂枝五物汤,在风痹可治,在血痹亦可治也”。以黄芪为主固表补中,佐以大枣,以桂枝治卫升阳,佐以生姜,以芍药入荣理血,共成厥美,五物而荣卫兼理,且表里荣卫胃阳亦兼理矣。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芩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芩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生姜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养血益气以助黄芩、芍药补气益血之功,与生姜为伍和营卫、调诸药。推之中风于皮肤肌肉者,亦兼理矣,固不必多求他法也[6]。说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内科杂症,先贤早有论述。

以上三症,均有气阳两虚之证。一般来说,气虚和阳虚是两个单独的证候群,临证中有气阴两虚、阴阳两虚之说,单独称气阳两虚者似乎并不多见。笔者认为,临证中,气阳两虚证并不少见。气阳两虚表现为,在气虚乏力的基础上寒象明显。气虚日久可导致阳虚,阳虚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气虚和阳虚常伴随而存在。气阳虚在表则自汗,气阳虚在中焦则胃脘痛,气阳虚在经络则瘀阻中风。以上三症虽不同,则病机相同,此之谓中医之“异病同治”也。故凡有气阳不足之证,皆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之。

【参考文献】

[1]金伟孝.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应用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4):266-266.

[2]叶志光.黄芪桂枝五物汤临床新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2):88-89.

[3]方黎明.黄芪建中汤加味治疗胃脘痛9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3):179.

[4]范青红,刁建新.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834-835.

[5]李勇飞.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13):27-28.

[6]贾敏,苏和,张瑞芬等.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风痹的临床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