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刘畅

红兴隆管理局局直第二初级中学刘畅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研究不断实践,人们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初中生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朗读学习,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慢慢的学会理解,能读有所用,读有所感。朗读对初中生来说,不仅有利于语文课的学习,提高语文成绩,也有利于自身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的提高,实现情感的升华,培养自身的正能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技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练的朗读对人的文化素养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朗读可以促使人与人之间有着情感共鸣,可以唤醒时代的正能量,比如前一阵央视播出的《朗读者》,在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后,截取书中的一小部分配乐朗读给观众,给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选段,她读得很慢很慢,而真情很深很浓,每个人都跟随着她的声音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连一向淡定的董卿,背对观众掩面哭泣,多少人潸然泪下!由此可见,朗读给人的影响之深远。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也明确指出在各个学段,学生都应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呢?

可以将朗读分为三个层次,即:一是正确,读音正确,停顿基本准确,不错不漏不回读;二是流利,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有感情,能运用语音的抑扬顿挫特点和朗读者的丰富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出文章的所要传达出的情感。

朗读之前,首先需要分析作品的风格,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对文章内容有深切的理解。比如《匆匆》写出了作者对时间匆匆而逝的叹惋;《沁园春?雪》写出了北国雪的雄浑,表达了作者毛泽东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与决心;《将进酒》传达出诗人李白怀才不遇、借酒浇愁又渴望被重用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背影》表达出爱的质朴,对父爱的理解、惭愧、感激与怀念的深情等等。对其风格与情感有了较好的理解之后,展开读者丰富的想象,揣测人物的心理世界,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然后才能渲染表情动作,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安排好停顿。逻辑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二、确定好重音。词组重音:联合关系短语同样重读;偏正短语修饰成分要重读;主谓关系短语,谓语重读;表结果、程度、情感的补语重读,如“打扫干净”、“悲伤极了”;动补短语,表趋向的动词重读,补语不重读。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重音,可分为词组重音和句子重音。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重而长,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它随着语言、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逻辑重音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比喻、照应等。还有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

三、掌握好语调。语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三类。

语音的高低,是因声带的张弛而产生的区别。文句之中特别主要的字眼,或是前后彼此关联照应的词,发音需高一些。就一个句子而言,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需前低后高;意义完结的文句,祈求或是感激的文句,需要前高后低。语音的强弱,是因肺部呼出空气的多少而产生的区别。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其尾部应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语音的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单位时间内,发音数少就缓,发音数多就急。含有敬畏、沉郁、谨慎、悲哀、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慢读;含有确信、快活、愤怒、恐怖、惊愕等等情味的文句,应该快读。

这里面还特别提一下陈琴老师的素读吟诵。“素读“其实是一种读书方法,就是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的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为止,是一种朴素的读书方式。有幸听过陈琴老师的一节《诗经·木瓜》吟诵课和她的讲座,亲临现场见识到了素读吟诵之美,在陈琴老师的讲座里,许多生动的例子还证明了朗读有教化人的作用,我们现在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不妨适当采用这样的方式,既避免了枯燥无味的传统式文言古诗教学,又在朗读中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强课文朗读,精彩段落、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变成学生自已的语言材料;加强古诗文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化的力量;加强课外的朗读,丰富头脑。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