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崔丽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1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崔丽芹

崔丽芹于卫叶

(平度市人民医院;山东青岛2667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4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另64例为研究组给予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经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及致残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观察;护理干预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其作为创伤骨科常见并发症,多发部位为前臂掌侧与小腿,如果患者未经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则可能引起肌肉坏死,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肢体残废,乃至威胁其生命安全。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了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了128例患者,男78例,女50例,最小21岁、最大60岁,平均(38.6±2.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45例、高处坠落32例、重物砸伤21例、机械绞伤15例,其他15例;受伤类型:闭合性骨折90例、开放性骨折38例;发病部位:小腿88例、前壁40例。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1.2方法

1.2.1对照组

常规护理,入院后,协助患者正确摆放患肢,给予抗炎、消肿等处理,同时给予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以及其他围手术期护理等,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异常,则及时告知医师,以此保证有效处理。

1.2.2研究组

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1)疼痛观察,常见疼痛有两种,一种为高压疼痛,患者常伴有灼性疼痛,由于疼痛定位弥散,多发于肢体远端,待触压患肢肌肉或被动运动时,则会加剧疼痛,即便服用镇痛剂也难以有效镇痛;另一种为一般疼痛,此时损伤和疼痛程度呈正相关,患者常伴刺痛或刀割痛,护理时可利用抬高、制动或复位等,以此缓解疼痛。(2)肿胀观察,临床上常见张力性肿胀,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局部瘀斑、患肢现张力性水疱等,此时禁止抬高患肢,而如果为轻度或中度肿胀,则可适当抬高患肢,并且密切关注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及感觉等,结合具体情况,调整抬高角度。(3)生命体征观察,早期血流未完全阻断,如果血浆或液体大量渗出,则会引起低血压,甚至会导致休克,因此,术前应利用不同检查手段,了解患者的机体状况,并关注其生命体征变化。(4)切口观察,大部分患者均需行切开减压术,此时切口相对较大,并且需要在其内留置负压引流管,此时,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末梢血运、肢体感觉、皮肤温度及神经损伤等情况,如果出现末梢温度降低、肢体麻木、活动障碍等,则应告知医师。

1.3观察指标

观察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平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1]。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与(%)表示,组间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

研究组痊愈率、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肢体创伤后常见骨筋膜室综合征,其具有高发病率与高致残率,根据临床实践可知,其多发于伤后4~12h,因此,临床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是必要的,经及时诊治与有效护理,不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还可保障患者预后效果[2]。

本文以我院收治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结果为研究组的痊愈率、护理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致残率、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此结果表明,临床上经早期观察与护理干预,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提高了临床治疗与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护理实践中不仅要密切观察患者疼痛、肿胀、切口及生命体征等,还要给予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及功能锻炼等,术后行被动与主动活动,以此预防肌肉萎缩,同时经握拳、伸指等关节活动,利于缓解肿胀与疼痛程度,同时配合健康饮食与规范用药,进而利于患者早日康复[3]。

【参考文献】

[1]邓志红,程丹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11,03:242-243.

[2]潘迎春.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早期护理观察干预的效果评价[N].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3:3555-3556.

[3]刘莉.早期护理干预用于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