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单独治疗抑郁症的情况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中西医单独治疗抑郁症的情况对比分析

罗德周

(广汉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300)

【摘要】目的:对比讨论我院日常门诊接的诊抑郁症患者的诊治现状,客观评价单纯中医及单纯西医治疗水平与疗效。方法:回顾我院门诊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接诊的73例患者,在必要的心理疏导情况下分别单独采用中医和西医的常用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单纯中医治疗的患者共27例,单纯西药治疗46例。结果:中西单独治疗抑郁症疗效各有优劣,单纯中医治愈23例(占81.5%),单纯西医治愈38例(占82.5%),中医优势为疗效稳定,复发率低,副反应轻微,不足在于生效较缓慢,临症辨症论治不易准确把握,西医优势在于生效时间较快,疗效确切,不足在于副反应较大,患者对药物存在依赖性,复发率较高。

【关键词】抑郁症;单独治疗;疗效;优势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3-0190-03

抑郁症是以明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识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多样化与人文社会的复杂性,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抑郁症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但已知的与遗传、环境、个人性格、世界观、文化修养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上目前西医一般采用抗抑郁药、镇静药、抗精神病药治疗;中医主要采用调理脏腑功能,平衡肌体阴阳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特征,进行分型论治。本文通过我院精神卫生科及中医科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抑郁症患者,分别采用单纯西药及单纯采用中医治疗,并施以必要的心里疏导,进行跟踪随访,分析对比,找出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抑郁症时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分别在我院门诊精神卫生科及中医科确诊为抑郁症并持续治疗时间6个月以上的患者,接受中医治疗27例,其中,男8例(占29.16%),女18例(占70.4%),在年龄15~56岁之间,体力劳动者8例(占29.6%),脑力劳动者11例(占40.7%),其他8例(占29.6%),接受西医治疗的46例,其中男11例(占23.9%),女35例(占76.1%),年龄16~55岁之间,体力劳动者12例(占26.9%),脑力劳动者16例(占34.7%),其他18例(占38.4%),如图表1。

1.2诊断标准

按我国CCMD-3诊断标准加以确诊。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在必要的心里疏导基础上同时口服药物治疗,心里疏导包括医生在诊治过程中针对患者存在的可能致病因素采用开、倾诉、娱乐等方式,并尽可能教会患者亲属在日常生活中正确的疏导方法,同时尽可能改善其可能的致病环境因素。西医参考《中国抑郁病防治指南》,主要选用阿米替林,多虑平、舍曲林、曲唑酮等口服。中医必须牢牢把握辩证论治原则分型论治,常用分型论治如下,并适实随证加减。

1.3.1肝郁气滞型

1.3.1.1临床表现情绪抑郁,悲观厌世,表现沮丧,烦躁,善叹息,胸胁乳房胀满,脉弦。

1.3.1.2治治宜以疏肝解郁,理气畅中为主。

1.3.1.3方药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合方。柴胡20g,当归20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20g,生姜10g,薄荷5g,大枣5枚,淮小麦15g,灸甘草20g。

1.3.2肝郁痰阻型

1.3.2.1临床表现烦躁,失眠易惊,腹胸胁胀满,头晕耳鸣,头胀,口苦,咽有异物感,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恶心,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统数或滑数。

1.3.2.2治法利气化痰

1.3.2.3方法可选用半夏厚朴汤等方。清半夏、厚朴各10g,茯苓、生姜各15g,紫苏叶6g。每天1剂,水煎服。

1.3.3气郁化火型

1.3.3.1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1.3.3.2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1.3.3.3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5g,栀子15g,柴胡15g,白术15g,白芍20g,当归10g,茯苓15g,甘草6g。

1.3.4血行郁滞型

1.3.4.1症状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妥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1.3.4.2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1.3.4.3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0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12g,枳壳15g,赤芍15g,柴胡15g,桔梗15g,川芎15g,甘草5g。

1.3.5肝郁脾虚型

1.3.5.1临床表现多疑善忧,胸胁胀清,胸闷,善太息,面色萎黄,胃脘胀满,腹痛,腹胀,恶习,肠鸣,大便溏,咽有异物感,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细或弦滑。

1.3.5.2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1.3.5.3方药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化裁。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2g,灸甘草6g,法半夏12g,厚朴12g,茯苓15g,生姜9g,苏叶6g。

1.3.5.4中成药加味逍遥丸,每次6g,口服,每日2次。

1.3.6心阴亏虚型

1.3.6.1症状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红数。

1.3.6.2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1.3.6.3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人参15g,玄参18g,丹参20g,茯苓15g,五味子15g,远志15g,桔梗10g,当归10g,天冬15g,麦冬15g,柏子仁15g,酸枣仁15g,生地15g。

1.3.7心脾两虚型

1.3.7.1临床表现多思善虑,心悸,多梦,面色萎黄,手足麻木,头晕、气短,自汗、腹胀,大便塘,月经不调,舌质淡嫩,舌苔白,脉细弱。

1.3.7.2治法养心健脾,补益气血。

1.3.7.3方药归脾汤化裁。白术30g,茯苓30g,党参15g,灸黄芪30g,龙眼肉30g,酸枣仁15g,木香9g,当归10,远志10g,大枣5枚,甘草9g。

1.3.8肝肾阴虚型

1.3.8.1临床表现面色潮红,两止红赤,头晕耳鸣,失眼多梦,目涩畏光,视物昏花,急躁易怒,喜怒无常,头痛且胀,胸胁作痛,肢体麻木,筋惕肉瞤,或手足蠕动。舌知少苔,脉统细数。

1.3.8.2治法治宜滋阴降火,补益肝肾。

1.3.8.3方法,杞菊地黄汤。枸杞子15g,菊花10g,熟地黄10g,山萸肉15g,山药12g,茯苓10g,牡丹皮6g,泽泻6g,菟丝子12g,女贞子12g。

1.4疗效评价,参考CCMD——3诊断标准,及治疗后HAMD评分减分率评定,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明显副反应、半年内无复发者为优,症状基本消失,副反应明显,半年内部份病情有所反复者为良,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副反应严重者为差,症状无任何改善者为无效。

1.5、统计方法

采用SO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以“x-±s”表示,否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或构成比表示。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6结果

通过心理疏导及药物治疗6个月后发现:中西医治抑郁各自优缺点明显西医药组患者出现嗜睡、饮食增加、失眠、乏力、头昏、性功能下降等副反应较微明显,已治愈患者观察随访半年,结果如下:单纯中药治疗者、心里疏导较顺利者20例,最快生效时间5天,最慢者30天,平均14天,症状完全消失20例,部分消失15例,无效2例,副反应明显者6例,愈后半年内复发5例。西药组心理疏导顺利35例,最快显效时间3天,最慢生效时间20天,平均生效时间8天,症状完全消失26例,部分消失16例,无效4例。疗效转归:中医组:效优14例(占51.9%),效良6例(占22.2%),效差5例(占18.5%),无效2例(占7.4%)。西医治疗组:效优8例(占17.4%),效良28例(占60.8%),效差6例(占13.0%),无效4例(占8.6%)。

2.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普通的精神疾病,通常在临床表现为:兴趣降低,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悲观无望,自责自罪,多疑多虑,心烦意乱,睡眠障碍,常伴有全身多系统的与客观检查不相符的多种多样的躯体不适。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抑郁症患者大多生活能自理,受诸多因素影响,患者一般在普通门诊或有条件的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治疗。因此,除精神科医生外,基层医疗机构的普通医生,均应掌握一定的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本次通过我院73例抑郁症患者单纯中西医治疗比较治疗的情况对比分析发现:心理疏导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始终,既不可偏废,亦不可过往。中西药物治疗各有特色,各自优缺点明显,中医药治疗的优点在于疗效确切,持久稳定,不良反应少,且轻微,不足在于准确辩证施治烦锁,客观准确性较难把握,见效较缓慢,西药治疗标准明确,医生临症较易把控,显效较快,缺点在于药物副反应较大,患者对药物存在的一定的依赖性,复发率较高,可供临床医疗在诊治该病时,提供参考。若能在治疗该疾病的过程中,找出中西药物恰当使用的切入点,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能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欣冬,王伟.《抑郁症中西医诊疗学》著.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李凌江,马辛.《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主编.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3]陈颜方,胡珍玉.《抑郁问题与抑郁障碍综合干预程序》著.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